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前言: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北宋以後,還針對北宋的政治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廢除藩鎮制度。

後世認為宋太祖的這個制度避免了五代那樣的危機。但其實,宋太祖的改革,犯了一個錯誤。因為,宋太祖幻想一勞永逸。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1、 藩鎮制度的由來

其實這個世界上,任何大事業,都不是一勞永逸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經過一番精密的設計和考量,才能完成大事業。不過,趙匡胤在世的時候,可能沒意識到這一點。不過,趙匡胤之所以沒意識到這一點,主要的原因在於,趙匡胤的特殊世界觀,決定了這一切。藩鎮制度的由來,得從唐朝時候說起。唐朝的唐玄宗在位時期,唐朝邊塞戰爭頻繁。並且在此之前,唐朝在邊塞戰爭中吃了不少虧。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前線的將士許可權太少,很多事情要千里迢迢的請求朝廷批准,而等到朝廷批准了以後,到底傳播到前方的時候,戰機已經遭到了嚴重的耽誤。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唐玄宗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唐玄宗想出了這樣的一個主意:那就是對於前線的體制進行改革。於是唐朝產生了藩鎮制度。

所謂的藩鎮制度,指的是唐玄宗將胡人和漢人邊境地帶,劃分成若干個地區,每一個地區設立節度使,節度使掌握這個地區的軍事權力和行政權力,並且可以自籌經費。唐玄宗的目的很明白:給藩鎮釋放權力,這樣,藩鎮有自主權,就可以打贏一個又一個的外敵。事實上,這個模式很成功。

其實客觀上來說,這個模式並不是唐玄宗的首創。因為早在唐玄宗之前,這個模式就已經有過。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比如說西漢皇帝劉邦在世的時候,就在漢朝和匈奴的邊境冊封了很多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的職能之一,就是幫助西漢抵禦匈奴,做西漢和匈奴的緩衝地帶。典型的是燕國、代國這些諸侯國。不過,西漢的這個制度存在著一個漏洞:那就是諸侯國奉行世襲罔替。這就意味著,諸侯國的勢力大起來以後,很可能導致朝廷的號令無法推行。因此唐玄宗在這個基礎上,做出了一定的改革:第1點就是,藩鎮的長官節度使,是一個臨時的工作。可能一個人今天還是節度使,到了明天就會被調到朝廷裡,去從事別的工作。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第2點就是:節度使在前線立下戰功的同時,可以調回朝廷當宰相。所謂出將入相指的就是這個情況。而宰相的權利和榮耀,是所有人都所期盼的。因此,這可以保證節度使不會貪戀權力,而願意回到京城當宰相。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2、 節度使的變質

不過這一切到李林甫當宰相的時候出現了變質。李林甫是一個不學無術之人,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優點:那就是這個人10分的擅長陰謀詭計。李林甫當了宰相以後,面臨著空前的危機感。因為李林甫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因此,對於治國安邦方面是拿不出任何有用的章程。畢竟他的擅長是陰謀詭計。朝廷的大政、老百姓的民生,如果就靠陰謀詭計的話,無疑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李林甫非常擔心邊將有了戰功,會把自己替換下來。因此李林甫想出了一個絕招:那就是李林甫建議唐玄宗。李林甫告訴唐玄宗:胡人最擅長的就是騎兵。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而大唐的邊塞戰爭,主要是和胡人的騎兵較量。朝廷為何不重用胡人當邊將,這樣可以起到用胡人對付胡人的效果?

其實客觀上來說,李林甫出的這個主意有著一定的可行性。因為東漢朝廷面對北匈奴的邊患,就是採用招安南匈奴的辦法。用南匈奴對付北匈奴,從而坐收漁翁之利,因此唐玄宗對於李林甫的主張沒有絲毫反對,而是採納了他的意見。

當然李林甫提出這樣的主意也有自己的想法:因為胡人大多沒什麼文化。因此,即便是有了邊塞戰爭的功勞,也絕對不會被唐玄宗委任為宰相。這樣自己就等於無形中消滅了大量的潛在對手。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不過即便是這樣,節度使制度依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畢竟節度使之間不是鐵板一塊,並且單獨的節度使是實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們沒有造反的條件和能力。一切直到楊國忠做了宰相以後,再度發生了變化。楊國忠當宰相,和李林甫還不一樣。李林甫當宰相,好歹是靠陰謀詭計上位。雖然李林甫治國無能,但是李林甫也懂得制衡節度使,防止節度使勢力做大。而楊國忠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草包。因此楊國忠當了宰相以後,安祿山透過行賄撒錢的方法,收買了楊國忠,並且兼任了多個地區的節度使,從而有了和朝廷對抗的本錢。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最終,安史之亂爆發了。

其實客觀上來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本身是因為節度使的平衡被打破所導致的一場叛亂,但是並不能認為,這是節度使制度起初的毛病。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3、 宋太祖的陰影

宋太祖出生的時候,中國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在這段時期裡,皇帝和節度使的區別不大。節度使實力強大就可以當皇帝,而皇帝一旦不能控制住局面,就會被節度使推翻。這樣的戰亂,成為了宋太祖的青春記憶。因此宋太祖覺得:只要廢黜了節度使制度,就可以做到天下太平,但是,這個改革本身就是一個極端:因為節度使制度被瓦解的同時,也意味著大宋邊塞戰爭方面出現了自廢武功的尷尬。這也為後來兩宋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宋太祖廢除藩鎮制度,其實犯了一個錯誤,幻想一勞永逸

結語:

其實制度的設計是一個嚴謹的問題。宋太祖的制度設計吃虧就吃虧在:他忽略了節度使制度積極的一面。如果宋朝能夠正確對待節度使制度的話,宋朝依舊可以保證強悍的武力。但是受時代的侷限性影響,宋太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可以視為歷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