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書法上的“至寶”,尤以“天下第一行書”之名聲聞天下人們都知道它的誕生過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件曠世之作在伴隨它的主人在浙東的一座大山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歲月,就開始了傳奇的流轉歷程,最後被皇家收入宮內。然而,這一風華絕代的書法傳奇,自唐高宗之後逐漸消失於人們的視線,它撲朔迷離的去向牽動著無數人的情感……

孤芳難尋——《蘭亭序》真跡流失之謎

上一章我們講到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魏晉名士更是魏晉風度的典型代表。“風度”在魏晉時是用來品評人物的詞語,它僅僅是個人文化素質與精神狀態在言談與儀表上的反映,同時也集中體現在人生觀和世界觀上。

魏晉時代的人物是很另類的,他們在動亂的世事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光輝的業績,且個性十足,瀟灑自然,他們用行動率真地表現著自己的情緒與思想。

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等人,都是魏晉風度的典型代表,或放浪形骸,或沉湎藥酒,或侃侃而談,視禮教功名如糞土。

魏晉風度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男子服飾的特點是穿寬大的衣服、跟高齒屐,薰衣剃面,傅粉施朱,保持清秀的體形,望若神仙。魏晉婦女則襦衣長裙,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當風飄逸,表現出優雅和搖曳的風格,似仙女下凡間下凡,如曹植筆下洛神的形象。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魏晉男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魏晉女

此時在蘭亭旁的小溪邊,一大群男子正在相互交談,他們多穿著衣襟開敞,衣袖寬大的袍衫,袒胸露懷,頭上加幅巾或戴小帽,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

王羲之站起身來,招呼大家就位。42位名士依次列坐溪邊,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正式開始了。一個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水而動,羽觴在彎彎曲曲的小溪中緩慢前行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

那些豪爽之士,當清澈的泉水載著盛滿美酒的酒杯流到面前時,端起來就一飲而盡。那些滿腹才華的人等來酒杯,便賦詩一首。美酒美景,良師益友,在場的人無不詩興大發,人們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著就飽蘸墨筆,吟詩作文,互相傳看,朋友們免不了評點一番,邊吟邊唱。真是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蘭亭修禊

王羲之也喝得盡興,內心十分舒暢。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詩美的回味之中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取名為《蘭亭宴集》,後人多習慣稱為《蘭亭集》。三十七頁詩文擺在一起,厚厚的一摞。這時眾家又說,詩集有了,可是沒有序怎能記錄下今天我等愉快的心情呢?眾人便公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王羲之端著酒一飲而盡,然後提筆而立,雖然腳步有些踉蹌,但是多年的功底立刻讓他輕拈鼠須筆,在鋪開的蠶繭紙上,用他最擅長的中鋒行楷,洋洋灑灑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揮而就: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蘭亭集序》摹本

白話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在這篇短文中,王羲之既描寫了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又抒寫了與朋友相聚的歡欣,同時也抒發了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快然自足的情懷。文章理趣深遠,沁人心脾,而書法更是道媚勁健變化無窮,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如有神助。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呢?

王羲之揮毫之時,現場鴉雀無聲,停筆後,眾人轟然大口喘氣。原來眾人看王羲之行書時無不秉聲敏氣,看得心曠神馳,如痴如醉,更有的人看得心驚肉跳,暗自慚愧。

墨跡還未乾透,朋友們就一致讚美王羲之,認為無論從文章的角度,還是從書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妙精品。對於大家的稱讚,王羲之並不覺得怎麼樣,他只覺得這是朋友們慣例的誇讚。

第二天早晨,王羲之酒醒之後,看到小兒子獻之正在揮毫,他便走過去,只見獻之正在臨摹一幅洋洋灑灑的行文。獻之連忙停筆,問候父親大人。

王羲之眼睛掃了一眼那張紙,心裡一震拿起細看,竟然是一幅絕妙的書法行楷,書法的風格看著很眼熟,卻有著一股說不出的風骨在其中,妙!這世上竟然還有如此出色的書法大家,王羲之忙問是誰的字。

王獻之很奇怪的看著父親,說這就是你自己寫的啊。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王羲之再把手書的《蘭亭集序)拿來仔細看,果然是自己的書法,可是比以前的書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看來自己的書法又到了更高的境界了。

王羲之意猶未盡,當即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

獻之的書法雖然還未有日後的成就,但是眼光頗準,他也認為重寫的這些字均不如昨日所寫。王羲之這時才明白,昨天酒後的這篇序文已經是自己一生中的巔峰之作了,自己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揮。昨日揮毫之時可以說是自己達到了水火相濟,龍虎交會,天人合一,法道自然的崇高境界。終自己的餘生,都不可能再達到這種境界了,這就是書法藝術的奧妙。人的一生中,這樣的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王羲之哈哈大笑,將重新書寫的幾幅字全部撕掉,昂頭而去。他知道,《蘭亭序一文已經成為千古絕唱…

蘭亭集會兩年之後,王羲之就把他在《蘭亭集序》中抒發的人生哲學付諸實現——誓墓辭官,帶著家眷退隱田園。但他到底退隱何處?《晉書》上沒有記載,只知道他歸隱山林,從而留下了一樁歷史公案。自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原本,也隨著王羲之辭別了紛擾的廟堂,來到了一個清靜的修養之地。

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324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王羲之出神入化,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如出現的20個“之”字,各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無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題(蘭亭)詩中便說:“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擬。”重字尚有“事”

“為”“以”“所”“欣”“仰”“其”“暢”“不”“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蘭亭序》為行書帖,但我們從其圓轉流美的行書字型中可以感覺到楷法的完備,在妍美的行書中隱含著楷書的骨力。南朝的楷書是很發達的,但從王羲之的傳本來看,其突出成就顯然在行、草方面。

與漢魏、西晉比較,王羲之書風的最大特徵是用筆細膩而結構多變,過去的書風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復帖》,而王羲

之卻能把書法技巧由純出乎自然而引向較為注重華美而達到精緻的境界。下面放出王羲之筆風與晉初書法家的作品對比。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西晉平復帖

孤芳難尋!一篇文章告訴你《蘭亭集序》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

蘭亭序摹本

王羲之將這種充溢韻致的書風與《蘭亭序》描寫的良辰美景珠聯璧合,有一種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置身於“祟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極視聽之娛“,抒發樂山樂水之情;與友人雅集,筋詠賞景之際,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嘆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噴發,乘興書之,為我們留下了曠世傑作。

《蘭亭序》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自然形態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和諧的結合,似乎有天機入神,走筆如行雲流水,進入書藝的最高境界。

《蘭亭序》的書法,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欣賞《蘭亭序》,會獲得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王羲之謝世後,《蘭亭序》的流向就成了個謎。王羲之有七子一女,究竟誰承擔了保管傳承的重任?歷史一下變得模糊不清。

下一章將是我們蘭亭序系列最後一篇文章,孤芳難尋,《蘭亭集序》傳承的鏈條將在何時才能連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