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熟不僅僅是大企業之間,而是使用者群體之間都可能會出現

“大資料殺熟”不斷髮酵,衍生出很多新生詞彙。這些詞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論是各式各樣的線上購物平臺,還是生活各種場景。“大資料殺熟”已經持續曝光很長時間了,至今也並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最終解決。

殺熟不僅僅是大企業之間,而是使用者群體之間都可能會出現

大資料不能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至少對於大部分需要人工智慧加持的網際網路來說,只是冰山一角,而產品、使用者、渠道、活動“殺熟”說的是同一個事情,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大資料殺熟,指的是對使用者購買過的商品進行重新定價,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幫助賣家賣出更多的貨。據騰訊網援引知情人士的訊息,阿里巴巴在今年7月底就開始收集18萬在阿里旗下購物平臺(天貓、淘寶)上曾買過家電的使用者電話號碼,供其他電商平臺使用。

當該使用者再次在其他平臺搜尋同樣品牌的家電時,出現了無法購買的情況。目前,很多電商平臺都收集使用者手機號、查詢其通話軌跡,按照查詢使用者個人資訊來推斷使用者買賣家電的動機和行為。

殺熟不僅僅是大企業之間,而是使用者群體之間都可能會出現

那麼如果一家供應商在展會上拿到了幾萬使用者的電話號碼後,想要在展會上賣產品,能否有機會找到一些使用者,以更低的價格賣出貨呢?當然可以!如果這家供應商擁有足夠強大的資料分析能力和運營能力,在市場上有足夠多的需求,多到夠同類商家拿出合理的利潤,是完全可能的。

那麼這樣一來不僅會帶來買家大量減少,提價幅度相對可控,而且還可以不斷降低產品開發成本,透過降低成本快速增加使用者數量,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有利於品牌提升,還可以獲得巨大的商業價值。

網際網路讓人們生活變得便利,但同時很多東西也要經過一系列公式才能計算其價值,平臺存在殺熟的問題,那麼對使用者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是想做其他網路推廣,除非平臺非常強大,不然還是會掉入死迴圈。

殺熟不僅僅是大企業之間,而是使用者群體之間都可能會出現

至少對於大部分使用者而言,大資料殺熟不僅僅存在於“熟人”。購物可以“京東”,但玩牌時千萬別選“京東”。大資料殺熟不僅在商家的範疇內,在“小白”的眼裡也很可能是“殺熟”。

大資料殺熟不僅僅在於價格不透明,可能還涉及到“欺詐”、“壟斷”等等問題。大資料殺熟,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法律殺熟”,“殺熟”這個話題自媒體們也一直想談。比如,使用者報價的時候會多報數字,可以得到更優惠的價格。

這樣的話,如果不買,第二天大資料平臺就會給你降價。無論法律上你有沒有做過生意,如果這樣做,你永遠是弱勢群體。在這個問題上,某些大公司不再會把“殺熟”這樣的事情當做理所當然,在網際網路上,不僅僅是大企業之間,而是使用者群體之間都可能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