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之康六早帶你瞭解大健康大資料共享的五大應用價值

為醫療健康大資料的開放共享、價值評估和分級管理體系的建立提供借鑑意義。透過文獻檢索和經驗總結,梳理健康醫療大資料共享的典型應用場景及其價值。文章梳理了健康醫療大資料共享的五大典型應用場景和五大應用價值。健康醫療大資料進行開放共享是符合醫療衛生行業資料實際需求的必然趨勢,具有重大應用價值。

引言

如今健康醫療大資料的應用早已突破了診療過程,與整個健康體系密切相關,資料跨部門、跨系統流通的需求日漸突顯,區域健康醫療大資料的共享應用價值已得到政府部門、醫療界、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普遍認可。但是,由於醫療健康資料的海量性、多方持有性、複雜性和安全性等特點,資料共享的技術、標準、機制突破仍存在較大的障礙。探索統一標準、隱私保護、風險可控的資料共享模式,需要從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出發,釐清典型應用場景,基於對共享價值和風險的綜合評估進行資料分級分類管理。

健康醫療大資料共享的典型應用場景

臨床診療 這一場景下的健康醫療資料共享分為院內和院際調閱兩種場景。院內臨床診療資訊互聯互通依託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出於醫生科學診斷、治療及安全用藥參考等需求,實現患者資訊在醫院內跨部門調閱,包括門急診病歷記錄、出入院記錄、化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報告等資訊。院際互聯互通主要依託區域醫療資訊平臺,實現在區域內醫療機構間資訊互聯互通,這是實現分級診療制度和遠端醫療工作開展的必要基礎。

目前各地積極建設區域衛生資訊平臺,這是院際資料共享的主流發展模式,如上海申康醫聯工程、廣佛同城區域衛生資訊平臺、北京醫院電子病歷共享專案等。除政府推動建立的醫聯體外,出於需求自發形成的跨區域醫療聯盟是醫療資訊互聯互通的另一種形式,如長三角醫療聯盟、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等。

患者獲取 向個人開放病歷資訊是指醫療機構將持有的病歷資訊向患者以方便、機器可讀、可修改、可一次性完整下載、沒有限制的格式開放,患者可透過網際網路隨時、隨地下載個人的病歷記錄,並可以二次使用。

我國目前缺乏整合平臺向患者提供連續的、系統的個人就醫記錄和診療資訊。雖然已有個別城市透過建立區域衛生資訊平臺整合醫療資料,如上海醫聯工程、杭州區域衛生資訊平臺,但限於線上查詢檢查檢驗報告,遠未達到上文提及的向個人開放病歷資訊的要求。縱觀國際,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起了集中性的開放資料平臺:臺灣於2014年上線“健康存摺”系統,患者就診完當日即可憑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登入系統免費加密下載自己的電子健康資料;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VA)系統內的醫療機構可以透過統一平臺 My Health Vet 開放醫療資料給個人。

公共衛生資訊共享 公共衛生資訊系統與區域衛生資訊平臺的資料共享模式有所不同,前者是更側重流程的條線性的模式,從中央到基層平臺,各層級之間權責明確,資訊流暢;後者以患者健康為中心,更注重資料積累的區塊性模式,彙集並共享全面且連續的資料資訊。美國衛生資訊機構(HIOs)已經建立了一個包括了公共衛生資訊系統、臨床資訊系統以及多方利益相關者在內的衛生資訊交換系統以實現資料共享。在我國,打破公共衛生內部資訊系統之間及其與區域衛生資訊平臺之間孤立迴圈的現狀,使各類資訊互補互通是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行政管理決策 醫院內部管理資訊系統涉及到醫院運營、績效、財務、科教和後勤等行政業務資訊系統,系統之間相互獨立,缺乏聯通。對於一般行政工作人員來講這可能造成行政工作流程複雜化、部門間重複勞動;對於醫院管理者而言,缺乏跨業務系統的資訊整合將造成資料統計結果不全面,從而影響決策的科學性。

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需求,體現在透過區域衛生資訊平臺獲取宏觀管理所需的資料支援,在衛生資源調控、政策制定、績效評價、監督以及資料深度挖掘利用等方面發揮大資料的應用價值。

科研使用 科研資料的共享實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依託醫院或本區域原有的臨床、公共衛生資訊庫完成資料獲取、管理及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劉延保教授提出科研資料“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理念,並建立了基於該理念的醫療科研資訊一體化共享平臺;寧波市公衛大資料平臺專門開發了科研模組,以累積的監測資料構建了多種疾病、研究佇列的專題庫,為科學研究提供資料支撐。

另一種是建立專門的科研資料開放平臺,收集異源多維的健康醫療資料或科研資料,以結構化的形式儲存,面向特定人群開放。也有學者提出傳統的以建立中心平臺實現資料共享的模式具有風險不可控的缺陷,提出了以跨網路的分散式安全計算為基礎的去中心化科研資料儲存、共享模式,具有高效安全的優勢。

健康醫療大資料的價值

醫療質量和安全性的提高 國內健康醫療大資料共享的歷史比較短,大部分地區和醫院都處於個案研究的階段,對資料共享價值進行綜合評價的二次研究文獻幾乎空白。國外多位學者對此進行系統綜述以此評價資料共享對醫療質量的影響,得到的結果一致——醫療資料的共享能夠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性,具體表現有:減少候診時間、簡化就診流程、避免重複用藥和藥物相互作用、提高急診和ICU救治效率等。其中急診是最早應用醫療資訊互通平臺的部門,資料共享能夠及時獲取患者的必要資訊,節約大量搶救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率。

醫療成本控制 醫療健康資料共享能夠降低醫療總費用,直接原因在於減少了重複的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和不必要的醫療諮詢。澳大利亞的一項成本效益研究分析指出,衛生資訊的共享每年為澳大利亞節省2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支出,美國的一項研究提出全面實施完全標準化的醫療資料共享將每年創造778億美元的受益,共享的等級和標準會對成本和效益產生影響。也有文獻資料支援,醫療資料的共享能夠提升醫療服務的利用率,降低患者短時間內的再入院率。

提升科研水平 傳統的醫學科研以有限的樣本量來推斷總體,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倚,其外部有效性、推廣性有限。基於醫院的臨床資料庫雖然資料質量和數量都具有優勢,但也存在就診偏倚,不能反映全人群的流行病學特點,而當跨資料庫、跨平臺的資料互通成為可能以後,基於臨床、人群、基因和移動互聯醫療資料庫相結合的海量資料分析挖掘將幫助科研人員獲得更多、更準確的資訊,切實發揮大資料在疾病精準防治中的作用。此外,共享、透明的資料來源將提高科研過程的透明度,提高科研結果的可行度和可重複性。

輔助行政辦公和管理決策 對於行政辦公人員,資訊共享的系統能夠完成溝通聯絡、個人辦公、業務管理、系統督辦四部分功能,最佳化工作流程、提高辦公效率,也減少機械性的重複錄入操作,解放勞動力;對於醫院管理者而言,利用互操作性技術聯通各個系統,完善資料統計,透過輔助決策從大量資料中找出規律,利用數學模型產生資訊,為決策者提供分析問題、建立模型等,以依據大資料決策代替“拍腦袋”的決策方式,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實現更廣泛的資訊互通和交換,是推動進一步的醫療衛生服務體制深化改革的要求。

公共衛生領域的進步 美國學者根據本國衛生資訊交換實踐,列舉了11個公共衛生領域資料共享的場景,報告了公共衛生資訊的互通共享在促進健康監測、減少重複免疫接種事件、提高公共衛生報告的效率和質量、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能力方面的價值。另外,有文獻研究指出,公共衛生資訊的共享對某些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有積極意義,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透過公共衛生資訊交換系統將艾滋病監測資料和臨床診療資訊互聯互通,以此確定最佳預防、治療時機。

結語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醫療資訊化水平的提高,醫院、患者、管理者、公衛以及科研人員等各方對於資料利用和共享的需求日益強烈,醫療健康資料共享的邊界不斷外延,資料價值也在“流動”中得以體現。明確共享的價值,釐清應用場景,是進一步建立醫療健康資料共享的標準體系、開展風險評估與管控的前提條件。

華之康六早帶你瞭解大健康大資料共享的五大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