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想要坐看吳蜀相爭,最後才出手,但卻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本文由作者小馬陪你聊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不少人都喜歡那亂世時候,覺得要是自己在那時候怎麼也得混個王侯噹噹。實際上,想要從中笑到最後,還是頗需要一番心思的。如果一時心軟,很可能就錯過稱霸的機會了。比如說那曹丕,自打接過魏國,就想著要稱霸,直接讓皇帝退位給自己。而他也一直對蜀吳存覬覦之心,想要吞併其中一個。而蜀國自然也不是那麼容易拿捏的,多次帶兵討伐,而且關羽帶著己方人馬直接殺去,差點就動搖了魏國的襄城。本來蜀吳兩國突然爆發矛盾,曹丕可以借這個機會夾攻的,但是他卻因想要坐看到最後,錯失良機。

曹丕想要坐看吳蜀相爭,最後才出手,但卻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在公元二二一年,孫權因為受到蜀國的討伐,和解不能,轉而向曹丕求和。使者聲稱,我們的君主願意做你的臣子,我們把你國的戰俘送還你當做我們的心意。曹丕覺得既然他願意做臣子,天下人就會覺得自己更有威信,也會逐漸認可自己的地位,所以就接受了。蜀吳在爭鬥中,魏國一直沒有出手,給了吳國機會反撲蜀國,最後吳國得以獲勝保全,但是曹丕也沒有拿下蜀國。其實他如果渡江聯合蜀國攻擊孫權,反而能獲得最大好處。這時候他才後悔沒聽謀士的建議,把最好的機會浪費了。

曹丕想要坐看吳蜀相爭,最後才出手,但卻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曹操一直以來都認為想要奪取蜀吳的領地就需要破滅他們之間的合作。因為魏國不是首次嘗試要討伐另外兩國,但是他們一直互相幫扶,導致魏國失利。曹丕的謀士就在那分析,吳國既然能夠撕破原先他們的合約,那麼他就沒有想要稱臣的心思,不過是穩住我們的計策。雖然我們想要做齊德的聖人,人家會被感化嗎?還不如我們趁著他內外交迫的時候,起兵攻襲,反而能夠取代他們。如果因為一時的放縱敵人,我們日後想要取得吳地會更加難。正如他說的,魏國一直延續到晉,也沒能立馬吞滅吳。

曹丕想要坐看吳蜀相爭,最後才出手,但卻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其實曹丕也知道,哪有沒有緣故的投降。當初他父親的大軍那般壓迫吳國的邊境,他們也能尋找劉備的幫助,成功抵禦。孫權甚至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拔劍威脅也要反抗,怎麼可能自己成了氣候還要投降。不過曹丕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說如今人家稱臣我們還要討伐他,天下想要跟隨我的人不會起疑心嗎?其實那時候的其他地方小勢力基本上都沒有了,只剩下他們三家獨大,只要滅了另外兩家,完全就是統一了。加上很多臣子都只是恭賀曹丕,他就以為這樣才是最好的,根本沒把謀士後面的分析聽進心裡。

曹丕想要坐看吳蜀相爭,最後才出手,但卻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劉曄就說了,孫權為什麼這次這麼主動,是因為蜀國兵力不比他弱,但是他國與蜀不同的是,地勢比較平,沒有好防守的城池,一旦蜀國打破荊州,完全可能直接衝到他的王城去。現在他來稱臣,蜀國方面就有戒心,擔心我們會出手,行事不敢太直接。而且孫權這麼辦,皇上你就不想在他們交戰的時候針對吳國,這樣孫權就能專心撲在西邊的戰場,而不用擔心我們會突然對他動手,他計程車兵也就能夠安心對戰。這樣有計謀的人稱臣怎麼可以相信,我們應該在他們交戰的時候拿下吳國。

曹丕想要坐看吳蜀相爭,最後才出手,但卻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的確,吳國的位置對於魏國來說相對還是近的,且在這次爭鬥中如果吳國被滅,那麼魏就佔有了八成的國土,想要拿下蜀地不是問題。而且蜀地地形複雜,他們很容易利用地形對魏國士兵設下埋伏,比較難攻打。顯然,曹丕的做法中了孫權的下懷,在那麼長期的兩國爭鬥中,魏國都不曾對吳國有一絲想法,使得孫權沒有憂慮就保衛了荊州。孫權取得勝利,並沒有更進一步,反而主動派人再去和劉備求和,使得兩國共抗曹魏的聯盟維持了下去。

曹丕想要坐看吳蜀相爭,最後才出手,但卻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可以說,在這次戰鬥中,蜀國是明顯的失敗者,不僅損失了很多物資和將士,還丟失了城池。而魏國因為只是坐看兩邊爭鬥,也沒獲得好處。反而是吳國取得了荊州,又繼續過去的聯盟,穩住自己的地位。曹丕看到吳國後來的策略,是不是感到後悔,他想白撿利益,但是到最後卻什麼收穫也沒有,還浪費一年的時間。他與他謀士不同的見解直接暴露了他作為一個統治者還不夠擅長審清時局。後來曹丕再想出兵吳國,已是艱難無比。如果曹丕早點出兵,是不是三國結局又不一樣了呢?

本文由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

參考資料:三國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