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到底是個什麼?

瞭解一個新事物,最好的方式還是追根溯源。

目前,關於“元宇宙”,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是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中,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透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

而該概念的正式提出者,則是美國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

斯蒂芬森昇華了文奇教授的構思。1992年,在其著名小說《雪崩》中,他提出了關於元宇宙的雛形,一個平行於真實世界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線終端,就可以透過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當前,各種研究報告、文章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不難發現,這兩位科幻大師在上世紀提出的對元宇宙的見解仍然沒有過時。

透過對元宇宙構思和概念的“考古”,可以從時空性、真實性、獨立性、連線性四個方面去交叉定義元宇宙。

從時空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空間維度上虛擬而時間維度上真實的數字世界;從真實性來看,元宇宙中既有現實世界的數字化複製物,也有虛擬世界的創造物;從獨立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與外部真實世界既緊密相連,又高度獨立的平行空間;從連線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把網路、硬體終端和使用者囊括進來的一個永續的、廣覆蓋的虛擬現實系統。

雖然關於“什麼是元宇宙”目前仍在爭議,但元宇宙該具備哪些基本特徵卻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

這些基本特徵包括,沉浸式體驗,擁有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虛擬化分身,擁有一個或多個虛擬世界身份;開放式創造,擁有海量可供開展虛擬創造活動的數字資源;強社交屬性,擁有比現實世界更加多元、更強互動的社交模式;穩定化系統,擁有安全、穩定、有序的虛擬經濟社會系統。

元宇宙,到底是個什麼?

不過,當前網際網路界和投資圈熱炒的“元宇宙”概念,最終會實現怎樣的應用場景,目前業內尚沒有確切的定義和描述,它更像是一個投資概念的集合,涉及的技術、產品和基礎設施多樣,包括:計算機圖形學,虛擬、增強、混合現實技術(AR/VR/MR)及硬體,人工智慧(AI)演算法,虛擬引擎,區塊鏈,雲計算,量子資訊,人機互動,電子遊戲,等等。其中,每個學科領域的突破路徑都十分複雜,週期難以預測。(詳見:《財新週刊》2021年第36期《答疑》)所以說,目前對於所謂“元宇宙”概念的投資熱,公眾還是應當保持冷靜、理性和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