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樹志:落第才子文徵明

樊樹志:落第才子文徵明

科舉考試經常埋沒人才,張岱《石匱書》的《文苑列傳總論》對此有犀利的批判。就拿聞名遐邇的“吳中四才子”為例,祝允明、唐寅先後會試落第,不過是舉人而已,文徵明連舉人也沒有考上,只有徐禎卿是進士。如果按照“學位”來衡量,徐最好,唐、祝次之,文最差,事實恰恰相反,四才子中文徵明是最有學問的。這是當時人的普遍看法。雖然同為“吳中四才子”,風格卻截然不同,唐、祝二人忌憚文的嚴肅,“不敢以狎進”,他們之間“異軌而齊,尚日歡然無間”。

王世貞在《弇州史料後集》中說,文徵明的文章、書法、繪畫都很“精絕”,與他同時代的文人,吳寬、徐禎卿工於古文詩歌,李應禎、祝允明工於書法,又能古文詩歌,沈周、唐寅工於繪畫,又能詩歌,和文徵明相比較,“皆推讓先生(文徵明),以為不可及”。其實,吳、李、沈都是他的老師,他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看來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樊樹志:落第才子文徵明

[明]文徵明《行書五律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他的父親文林、叔父文森都是進士出身,一個官至溫州知府,一個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文林治理溫州頗有善政,病死於任上,兩袖清風,居然“曩無餘資”,當地吏民捐錢為他辦喪事,年方十六的文徵明婉言謝絕。文森的朋友——巡撫俞諫,感念文家貧窮,想接濟一點金錢,小心翼翼試探道:你不擔憂朝夕嗎?文徵明回答:朝夕吃粥,果腹無虞。俞諫指著他的藍衫問道:為何破舊到這種程度?文徵明答道:剛才被雨淋到了,所以看上去破舊。人窮志不窮,使得俞諫不敢提送錢的事。

在這種骨氣背後,隱含著清醒的政治頭腦,這一點他比唐寅高明。寧王宸濠仰慕他們的才華,派人帶了親筆書信和重金前來招聘,唐寅輕率地應邀前往,文徵明則不為所動。尹守衡《明史竊》寫道:“使者及門,徵明驟稱病,亟臥不起,不與見,無所受,亦無所報。”使者說:寧王是如今天下長者,王府正虛席以待。文徵明笑而不答,用無言的方式拒絕聘請。後來唐寅發現寧王有反叛跡象,假裝發狂,得以脫離虎口。由此也反襯出文徵明的政治智慧略勝一籌。

他為人的準則是決不與藩王之類貴族交往,認為這是國家的法度。周王、徽王都曾派遣使者,拿著古鼎古鏡等禮品前來遊說:王爺無求於先生,仰慕先生大名,請啟封一睹如何?文徵明遜謝道:王爺所賜,啟封后再推辭,有失恭敬。他用彬彬有禮的方式婉言謝絕。

樊樹志:落第才子文徵明

[明]文徵明《蘭竹圖》(區域性),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他在科舉場屋中困鬥了三十年,屢戰屢敗,始終是區區一個諸生(已入學的生員)。每念及此很是感慨:“徵明家世服儒,薄有蔭祚,少之時不自度量,有志當世,讀書綴文,粗修士業。而受性樸魯,鞭策不前,十試有司,每試輒斥。年日以長,氣日益索,因循退託,志念自非。”應天巡撫李充嗣佩服他的才華,向朝廷推薦,他立即寫信表示感謝:“公卿不薦士久矣,何也?科舉之法行也。科舉之法行,則凡翹楚特達之士皆於科舉收之,無怪乎今之公卿之不薦士也。”由於李充嗣的推薦,嘉靖初年,朝廷授予他翰林院待詔之職。這是一個可以施展才乾的工作,兩年中,他參與編撰了《武宗實錄》,獲得好評。

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兩年後他多次上疏,主動請辭。為什麼呢?原因就是官場的“學位”歧視。翰林院是進士們的天地,唯獨他什麼功名也沒有,是以“貢生”身份進入的,自然而然遭到同僚的冷眼。萬斯同《明史·文苑傳》說:“是時專崇科目,無有他途入翰林者,故徵明意不自得,連歲乞歸。”當時朝廷中掌握大權的張璁,是他的父親文林任溫州知府時造就的人才,很想報恩。剛剛進入內閣的楊一清也以他父親朋友的身份,從旁協助張璁,為他調動工作,被他回絕,毅然辭官而歸。

回到家鄉蘇州以後,他悠遊林泉,以翰墨自娛,一再杜絕出山的邀請:“吾老歸林下,聊自適耳,豈能供人耳目玩哉!”但是,他家門前封疆大吏的使者絡繹不絕,富商巨賈拿了珍寶前來交好,他都不屑一顧。周邊國家的朝貢使節專程來到蘇州,想一睹他的風采而不可得,遂從他的朋友手中高價收購文氏墨寶,因此之故,他的書畫遍於海內外。

樊樹志:落第才子文徵明

[明]文徵明《東園圖》(區域性),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世貞為他寫的《文先生傳》說:先生好為詩,傳情而發,娟秀妍雅,出入柳宗元、白居易諸公;文取達意,遵循歐陽修;書法模仿歐陽詢、蘇軾、黃庭堅,抵掌睥睨;繪畫有趙孟、倪瓚、黃公望之長。禮部郎中陸師專門辭官拜入門下,友人譏笑,陸師正色說:“文先生以藝藏道者也。”他的藝術中蘊含著儒家的“道”,格調深邃高邁。如此成就,為人卻很低調,過庭訓《本朝京省人物考》稱讚他:“生平無二色,足無狹邪,履貧而好施,賙人之急甚於己。”

年已九旬,依然精神矍鑠,海內久聞文先生大名,竟然以為“異代人”。嘉靖三十八年(1659),他為御史嚴傑之母撰寫墓誌銘,寫完最後一個字,擲筆而逝,人們以為翕然羽化而去。王世貞的《文衡山先生像贊》寫得很有詩意:

先生暇則一出遊,近地佳山水……焚香煮茗,談古書畫彝鼎,品水石,道吳中耆舊,使人忘返。如是者三十年,年九十而卒,卒時,猶為人書志石,停筆栩然若蝶化者,人以為仙去不死也。

樊樹志:落第才子文徵明

[明]文徵明《曲港歸舟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節選自《明史十二講》)

樊樹志:落第才子文徵明

樊樹志:落第才子文徵明

《明史十二講》

樊樹志 著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5104-6

58。00元

明太祖朱元璋透過什麼手段空前集權?燕王朱棣又是怎麼把自己的侄子趕下皇位的?倭寇、白銀、西學,晚明面臨著怎樣的大變局?張居正推行的萬曆新政成功了嗎?四百多年也發生過一次朝鮮戰爭,結局到底如何?先安內,還是先攘外,明代的選擇如何給後人以借鑑?文人從政,難道必然導致悲劇?……明史權威、復旦大學樊樹志教授緊扣明代歷史發展十二大關節,講述來龍去脈,還原歷史現場,為我們描畫出明代的全景樣貌。

掃碼進入中華書局伯鴻微店,贈樊樹志教授簽名鈐印藏書票一張

(統籌:陸藜;編輯:白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