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修《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為何有人認為他是昏君?

清朝所修《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為何有人認為他是昏君?

清朝從1645年設立明史館開始編修明史,途中斷斷續續,一直到1739年《明史》完成定稿,歷經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代皇帝,歷時94年,不可謂不驚人。

不過,因為出於政治上的考量,《明史》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確實很少看到批評之語,即便是對於亡國的朱由檢,也說他“慨然有為”,朱由檢有為嗎?顯然,他並沒有什麼作為,但是清朝仍然揀好聽的說。

對於明憲宗也是如此,說他“恢恢有人君之度”,對他在位時期的成績,則評價稱:“仁、宣之治於斯復見。”

這麼一看的話,《明史》對明憲宗的評價確實還不錯,只不過,這只是清朝在恭維明憲宗罷了。

《明史》在評價明孝宗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這句話才是《明史》評價明朝十六位皇帝的精髓,明朝雖然傳了十六位皇帝,可除了太、成二祖之外,值得一讚的也只有仁、宣、孝三宗了,此論確實不虛。當然,倘若嘉靖皇帝能夠將修道問仙的時間用於治國的話,他也不輸仁、宣、孝三宗,只可惜這廝不想將寶貴的時間用於治國。

那麼,撇開《明史》的評價,明憲宗朱見深究竟是明君還是昏君呢?

清朝所修《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為何有人認為他是昏君?

明憲宗朱見深的經歷有一點特殊,他爹明英宗朱祁鎮曾經被宦官王振忽悠著去親政瓦剌,結果反被瓦剌首領也先給俘虜了,皇位也被弟弟朱祁鈺給搶走了,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廢了朱見深的儲君之位。

後來,也先一看明朝這邊不理明英宗了,討不到好處了,又不想浪費糧食養他,乾脆又將明英宗送回了明朝,想讓明朝上演一出“二帝相爭”的戲碼。

果然,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趁朱祁鈺病重之時發動了“奪門之變”,明英宗稀裡糊塗地復位,朱見深這才又當回了皇太子,也才得以在明英宗病逝後即位為皇帝。

朱見深一即位便宣佈減免明年田租的三分之一,這是多數皇帝接手皇位的時候都會做的事,所以從這一點看不出他是不是明君。

成化元年的時候,平定了廣西瑤族的叛亂,免除了天下軍隊衛所屯田的糧食的十分之三,又拿錢拿糧賑濟兩京、浙江和河南的饑荒,再然後將來犯的蒙古毛裡孩王打了回去,這一年也就過去了。

成化二年和成化元年差不多,沒幹什麼出格的事,沒犯什麼錯,也沒什麼值得稱讚的功績。

實際上,朱見深自即位之後,從成化元年到成化十二年,便多數是在忙於平定各地的叛亂或者蒙古的襲擾,除此之外,便是免除部分受災地區賦稅,或者賑災,餘者便再無值得稱道的地方了,

成化十一年的時候,他在立朱祐樘為皇太子之後,緊接著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

所以,成化十二年及十二年之前的朱見深,雖然也稱不上明君,也沒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歷史功績,但總體而言算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

清朝所修《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為何有人認為他是昏君?

可是到了成化十三年的時候,朱見深突然設立了西廠,讓宦官汪直提督西廠,開始了他的特務統治。

汪直一上位,便立刻對朝臣動手,抓捕了郎中武清、樂章,太醫院院判蔣宗武、行人司行人張廷綱和浙江布政使劉福、左通政方賢等人,一時之間,鬧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所以,內閣大學士商鉻和兵部尚書項忠急忙站出來讓朱見深廢除西廠,朱見深這時候還聽得進去別人的勸,所以同意了。

可是,朱見深已經嚐到了西廠的甜頭,西廠一出,誰還敢不老老實實聽他的話?所以,五月撤銷了西廠,到了六月他又迫不及待地恢復了西廠,誰勸都勸不住,畢竟特務統治對皇帝集權確實很有幫助。

如果說朱見深僅僅是讓汪直幫他搞特務統治還可以原諒的話,那他讓汪直去遼東處置邊務就過分了。

汪直鎮守大同期間,一直想將手伸到軍隊,想要控制軍隊,和軍隊將領鬧得很僵,以至於他彈劾將領,將領也彈劾他,所以影響頗為惡劣,軍隊還怎麼帶?好在朱見深還算清醒,將汪直調去了南京御馬監,後來又將汪直降為奉御,曾經顯赫一時的汪直瞬間被打落到了谷底。

此後,朱見深又開始忙於賑災了。

清朝所修《明史》對明憲宗評價很高,為何有人認為他是昏君?

縱觀朱見深一生,除了開設西廠,任用汪直進行了幾年時間的特務統治之外,說實話還算過得去,至少不會亂髮脾氣,也沒有亂殺人,也捨得拿錢出來賑災。

所以,明憲宗總的來說雖然可能不能算是一個明君,雖然也沒有實現《明史》所說的“仁、宣之治於斯復見”,但是他也絕不是什麼昏君,也不能說庸君,因為他比庸君又強一點,總之,說他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肯定沒錯。

也正是因為朱見深沒有打亂明朝的底子,他兒子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即位之後才能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繼續發揮。

明憲宗一般,但明孝宗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