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乘客乘順風車“被下藥”事件,疑點重重,誰才是真正被迫害的人

10月3日,四川廣播電臺的新聞客戶端《四川觀察》刊載了一則訊息,一石激起千層浪。訊息的名稱為《實測滴答順風車發現存在隱私安全漏洞》文章一開頭先列舉了四川樂清女孩乘坐順風車遇害的案件,緊接著話鋒一轉,講到文中的主人公,也是自稱記者的劉女士的親身實測,最後得出結論:順風車出行危險重重。

事件起始於10月3日下午4點45分,記者劉女士在滴答平臺上釋出了一條出行訊息,兩分鐘後她收到軟體加好友的提示。透過好友申請後,一名車主打電話過來,與女記者溝通。但是從記者劉女士提供的截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二人也曾透過APP進行溝通,確定乘車位置。

女乘客乘順風車“被下藥”事件,疑點重重,誰才是真正被迫害的人

這篇文章首先質疑的是車主在未接單的情況下,就獲取了乘客資訊,其次車主開來的車與平臺登記的車輛顏色車型不符,從登記的白色捷達變成了黑色大眾。

但最勁爆的訊息是下面的一句,女記者稱自己上車後,車內有古怪刺鼻的氣味,乘坐不到30秒,便感到頭暈眼花,胸口發悶。女記者於是開窗換氣,卻發現司機此刻將車門落鎖。女記者強烈要求下,司機才將車輛靠邊停靠,文章這一段落結尾用了這樣一句話:“黑車司機問了一句記者是否暈車後匆忙離開。”然後文章敘述的是劉女士投訴到順風車平臺,但順風車平臺遲遲沒有迴應受理。

女乘客乘順風車“被下藥”事件,疑點重重,誰才是真正被迫害的人

正是這一段描述,在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一段“被下藥”的情結也被一些媒體過分渲染誇大再次加工,一時之間,順風車司機意圖下藥迷倒乘客的訊息甚囂塵上。讓本就令人憂心的順風車,又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10月7日,滴答順風車平臺發出公告,稱已經封禁該司機賬號,也出具了文字公告說明此事。另外在一家影片網站上,那位記者劉女士也背對鏡頭“面對”大眾再次闡述過程。但是對照劉女士的迴應以及之前她所發的文章,不難發現這裡面矛盾重重。

女乘客乘順風車“被下藥”事件,疑點重重,誰才是真正被迫害的人

在第一篇文章中,只用了很小一個段落來形容上車後的情況,很隱晦的說自己上車30秒便頭暈眼花,於是立即要求車主停車,車主停下後,文章第一次用黑車司機形容了對方,還冠以匆忙離開。文字雖然簡短,但是到這裡已經可以看出非常明確的指向,或者說誘導讀者的思維方向。

但在劉女士的影片採訪中,她稱自己上車不到十秒就已經受不了,但是整個過程又持續了幾分鐘才下車,文字與影片均出自她個人,卻在乘車時間上有巨大的差異。

另外在文章中可以看出,這像極了一篇體驗報告,從叫車過程到乘車體驗,再到最後的投訴過程。無論是叫車、乘車、還是投訴,每一處過程的描寫都在直指順風車的安全問題,對於司機下藥的描寫雖然非常隱晦,但只要沒有閱讀障礙的人,都可以輕易的理會作者所指。

女乘客乘順風車“被下藥”事件,疑點重重,誰才是真正被迫害的人

我的質疑不僅僅是因為這篇“順風車安全體驗報告”,還因為整件事缺乏起碼的邏輯。

第一、一個警惕性如此強的青年女性,為什麼同意對方走線下交易呢?線下交易首先就失去了一定的保障,這位女士一定心知肚明。

第二、如果真如她所說,開來的車輛與登記不符(平臺與司機迴應註冊車輛就是黑色大眾捷達),那麼應該拒絕乘車才對。

第三、乘車時間30秒與幾分鐘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即使是意識不清,也不會差異如此之大。

第四、如果車內當真有迷藥,迷藥的濃度強烈到十秒鐘就令人頭暈目眩,那麼持續待在車內的司機是如何免疫這種毒氣的?這又不是電影,不可能出現解藥吧。

第五、車輛自動落鎖的功能大部分車都有,為何文字要誘導性的描述是司機不想乘客逃離主動落鎖。

第六、司機如果真的圖謀不軌,為何在女乘客已經頭暈目眩,也並沒有激烈反抗的情況下,就應她要求停車放行。

第七、那句“黑車問了記者一句是否暈車後迅速離開”表面上是在描述對方心懷不軌被識破後匆忙逃離,那假設司機不離開的話,是否會變成“記者下車後司機仍然環伺在旁,意圖不軌?”

女乘客乘順風車“被下藥”事件,疑點重重,誰才是真正被迫害的人

如果推敲細節,會發現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當然最大的疑點是這份“網約車安全報告”的意圖太明顯了點,所以才會讓一切都顯得那麼巧合,又那麼剛剛好的不完善與不安全。

當然,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乘車出行安全放在第一位總是沒錯的。正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防範意識強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出於個人目的,或者個人猜忌,去無端揣測他人,平白無故妄想出一出被迫害場景,給他人造成困擾,這種行為就很不道德了。有時候一個謊言需要千萬個謊言來彌補,以保證謊言的真實性。

目前順風車平臺已經封禁該車主賬號,是因為該車主在自己當天限定的四單接滿後,又線上下接單,並非認可了乘客劉女士的投訴。

假設這位車主真的只是在車裡抽了根菸,卻因此而丟了飯碗,那麼他才應該是那個鳴冤叫屈,高呼被迫害的正主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