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推薦個真無線耳機唄?不要長得像蘋果的。”

如果你也急切地想同地鐵裡無處不在的真AirPods、假AirPods以及致敬AirPods的產品們劃清界限,那麼這副Galaxy Buds Live就是目前你買得到的、與AirPods系列差異最直觀且顯著的產品了。

事實上個性化真就是一項受眾頗廣的需求,諸如文首那句話時不時地總會在我個人或@earphone耳邊風 的微博評論區與私信中出現,畢竟真無線耳機天然擁有一定的飾品屬性,與手錶/手環等智慧穿戴產品一樣是傳達使用者個性與品位的視窗。因此Galaxy Buds Live自外觀設計曝光起就吸引到了相當高的關注度,我自掏腰包買來評測也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它看起來如此地與眾不同。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當然了,Galaxy Buds Live這副腰子/蠶豆般的尊容可不只是為了辨識度而存在的——這是我所使用過的所有真無線耳機中佩戴最舒服的一款,唯有小鳥TRACK Air系列能與之相比。佩戴方法得當的前提下,Galaxy Buds Live圓潤的造型令其幾乎不會給人以發脹、硌痛等不適感,空若無物的佩戴感讓我能夠堅持連續使用若干小時不覺疲勞,兩種大小的耳翼也令其能夠牢牢地固定在耳廓內,即便劇烈運動中也不會輕易脫落。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又因為沒有柄狀結構、同時厚度比較薄的緣故,幾乎不會突出於耳廓的Galaxy Buds Live即便在側躺時也基本不會產生異物感——雖然我並不建議戴著耳機睡覺,但在這個場景中Galaxy Buds Live的優勢幾乎沒有產品可以替代。

不同於幾乎只與面板接觸的耳機本體,充電盒在使用中要代替耳機承受各種磕劃衝擊,所以把充電盒也做成鏡面絕不是什麼好主意(這也是Galaxy Buds+最受我詬病的地方)。迷霧金色Galaxy Buds Live的啞光漆面充電盒著實讓我鬆了一口氣,雖然漆面的耐磨效能比起初代Galaxy Buds的磨砂表面還是會差一些,但至少不會像那些光面塑膠外殼的產品一樣哪怕包裹在保護套裡也無法避免被刮花的情況。不過另外幾種配色的充電盒表面就還是類似Galaxy Buds+的高光面,如果你對成色比較介意請務必配合保護套使用。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比較驚喜的是,儘管Galaxy Buds Live的充電盒所能提供的官稱續航時間(15小時)明顯高於Galaxy Buds+(11小時),但其體積卻遠小於Galaxy Buds+,同樣也明顯小於我對它的體積預期,並且依然保留了無線充電功能。與AirPods、W51等產品體積相仿的充電盒無疑為Galaxy Buds Live的便攜性加分不少。

至於做工質感、縫隙嚴謹程度、合蓋鬆緊度等工藝細節,Galaxy Buds+就已經做得足夠到位,定位更高的Galaxy Buds Live更無需擔心,妥妥地真無線耳機第一梯隊水準,看起來遠比我這副AirPods Pro更讓人覺得物有所值。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所以Galaxy Buds Live的外形設計很成功嗎?

這事兒就很有得討論咯。

的確從美觀度、舒適度、檔次感來看,Galaxy Buds Live至少可以在十分制中拿到平均八分以上的評價,但它也沒能跳出舒適度與隔音效果負相關的慣例,其隔音水平一如我所預料的幾乎可以忽略。非入耳構造的Galaxy Buds Live正如AirPods等其它非入耳式產品一樣,一切外部聲音都會暢通無阻地進入你的耳朵(也所以它沒有也壓根不需要環境音功能,時時刻刻都能把環境音聽個清清楚楚,真的是很Live呢),而且它並非與AirPods定位相當的產品,搭載了主動降噪的Galaxy Buds Live從功能到定價都是奔著AirPods Pro去的,但如此結構註定了它完全無法在降噪強度上與AirPods Pro相提並論。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從多日使用下來的體驗看,Galaxy Buds Live的主動降噪功能只對於低頻噪聲有明顯的削弱效果,也就是說你可以指望它能減弱一些交通工具或空調的噪聲,中頻和高頻噪聲則完全是我行我素的狀態——即便是對低頻噪聲削弱效果較為明顯的結論也是相對Galaxy Buds Live自身而言的,橫向比較主動降噪+隔音的綜合噪聲削弱效果的話恐怕多數依靠“被動降噪”的入耳式耳機論降噪效果都會明顯好於Galaxy Buds live。

所以說如果你是奔著主動降噪來的,那麼Galaxy Buds Live要讓你失望了。哪怕是Galaxy Buds+這種並不支援主動降噪的入耳式耳機,憑“被動降噪”也能提供更好的噪音隔絕效果。

Galaxy Buds Live相比Galaxy Buds+增加的另一個功能類似於AirPods Pro的“Hey,Siri”,即語音喚醒智慧助手。與AirPods Pro的用法一樣,你只需要在佩戴Galaxy Buds Live時說出“Hi,Bixby”便可以撥出Bixby,無需手動操作。

但事實並沒有“理應”的那般美好。

面對AirPods 2代/AirPods Pro時我們考慮的是“Hey,Siri”實用性究竟多高,但對於Galaxy Buds Live我們不得不先考慮它的喚醒成功率問題。說實話Galaxy Buds Live的麥克風品質沒有讓我覺得比Galaxy Buds+有明顯提高,使用主動降噪功能時會有較為明顯的風噪,而“Hi,Bixby”在室外、商場等不那麼安靜的環境中喚醒成功率也實在不怎麼高,即便你扯著嗓門成功將Bixby喚醒,她能否聽清你接下來的指令又是另一個問題。雖說在安靜的室內喚醒率和識別率還算可以,Bixby的智慧程度也比Siri更令我滿意,可你真的好意思在辦公室裡這麼做麼?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比較意外的是,Galaxy Buds Live的通話質量進步給了我驚喜。雖然Galaxy Buds Live的主動降噪功能抗風噪效果並不理想,但通話抗風噪倒是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較高風速中也能夠準確拾取人聲傳至電話另一頭,在我所使用過的真無線耳機中,論通話降噪效能,僅有AirPods Pro在Galaxy Buds Live之上。這一功勞自然屬於Galaxy Buds Live新增的語音拾取單元(即骨振動感測器),其能夠收集下巴的震動再轉換為語音訊號,藉助這一技術,安卓陣營真無線耳機終於出現了通話質量能追上蘋果尾巴的選手。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根據我愛音訊網的拆解可知,Galaxy Buds Live搭載的藍芽主控晶片是來自博通的BCM43015,與Galaxy Buds+一致。不出意料地,Galaxy Buds Live實際的連線穩定性與延遲體驗也同Galaxy Buds+相當:雙發連線令其在使用中極少出現聲音斷續的情況;在Galaxy Wearable中開啟遊戲模式後其延遲表現完全可以滿足《和平精英》等射擊遊戲的需要,甚至最佳化較好的部分音樂遊戲在關閉觸控回饋音後也是可以玩的,但低延遲模式僅適用於三星手機遊戲中心內的應用,換言之Galaxy Buds Live在非三星手機上並不能實現低延遲,在三星手機上要想實現高度同步的音畫體驗也需要手動將影片app新增進遊戲中心。更詳細的相關體驗可以參考我們此前釋出的Galaxy Buds+評測。

續航表現方面,Galaxy Buds Live變得更為常規。不同於Galaxy Buds+堪稱鬼畜的11小時以上單次續航力,Galaxy Buds Live用回了與初代Galaxy Buds同樣大小的電池,連續播放時間銳減到了6小時這一“尋常優秀”的水準,開啟主動降噪和“Hi,Bixby”還會略有下降。內部電池容量縮小、功耗增加還使得Galaxy Buds+的“充電三分鐘,播放一小時”小退步到了“充電五分鐘,播放一小時”,但感知不強就是了。好訊息則是Galaxy Buds Live的充電盒續航增加到了15小時,能為耳機充入兩個半迴圈,並且依然支援無線充電,可以隨時用支援反向無線充電的手機為它奶上一口。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Galaxy Buds Live的操作方式與Galaxy Buds+一樣透過觸控面板實現播放/暫停、開關主動降噪等指令,但是去掉了實驗室功能中的雙擊耳機邊緣調節音量選項——畢竟這個圓融的造型就不存線上條分明的“邊緣”。同樣因為耳機外殼是一整個曲面而沒有獨立出來的面板模組之緣故,Galaxy Buds Live的誤操作率有一定增加,尤其是在反覆調節佩戴的過程中。如果你跟我一樣對此感到苦惱,可以在Galaxy Wearable中禁用觸控操作。

從功能體驗角度評價Galaxy Buds Live,它大致保住了Galaxy Buds+較為優秀的基本盤,並且在通話質量這個非蘋果系真無線耳機的“老大難”問題上實現了明顯的突破。令人遺憾的是Galaxy Buds Live的單次續航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但與競品橫向比較仍是不錯的水平)且面板誤觸率比Galaxy Buds+更高,而新增加的主動降噪功能受制於非入耳式結構只做到了聊勝於無的降噪強度,語音喚醒智慧助手的體驗也有待最佳化。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事實上不只是主動降噪的效果受到了非入耳式結構的顯著拖累,Galaxy Buds Live的音質也因此增加了許多變數。不難預見,Galaxy Buds Live也一定會像AirPods等產品那樣因為封閉性不足使得聲音密度及動態損失較多。但Galaxy Buds Live的特殊性在於它的佩戴牢固度遠勝絕大多數半入耳式真無線耳機,這使得其佩戴的封閉性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由使用者自主調節。

所以評價Galaxy Buds Live的音質也要分若干種用法。

首先是音質最理想的狀態,即搭配大號耳翼、耳機尾端貼緊耳廓下部、出音口儘可能接近耳洞且開啟主動降噪的情況。此時Galaxy Buds Live的密度和動態其實都不會輸給Galaxy Buds+,也就是說Galaxy Buds Live的音質水準在理想狀態下可以追平Galaxy Buds+,同樣能夠立於消費級真無線耳機的音質頂點。區別在於Galaxy Buds Live此時的低頻要比Galaxy Buds+多不少,所以對應的推薦均衡器設定是“高音增強”來改善其通透度。但這種用法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此種狀態下的Galaxy Buds Live幾乎完全喪失了其非入耳式構造的舒適度優勢,硬質耳機外殼緊緊頂著耳洞的體驗還不如入耳式構造的Galaxy Buds+(與耳朵硬接觸也是其他半入耳式耳機舒適度減分的主要因素)。

退而求其次去兼顧不錯的音質與可以接受的舒適度,你可以將耳機尾端貼在耳廓上部、避免耳機對耳洞造成太強的壓迫感,然後用手輕輕地按一下耳屏使出音口靠近耳洞。此時的Galaxy Buds Live的密度及動態自然是要隨之縮水的,但作為真無線耳機來講仍然是較為優秀的水平,舒適度也會有較大的改觀,這是我個人最為推薦的用法。

如果你除了戴著舒服外什麼都不在意,那麼省略按壓耳屏的步驟就好,甚至也可以按需更換小號的耳翼。此時評價Galaxy Buds Live為佩戴舒適度最好的真無線耳機毫不過分,但音質……也隨之縮水到了僅比AirPods略強的程度。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再如果你連主動降噪的耳壓也比較抗拒,那麼我還要提醒你:關閉主動降噪會讓Galaxy Buds Live的低頻變散、喪失凝聚感。所以除非身處風速較高的環境、風噪比較惱人,否則我還是建議全程開啟主動降噪使用,Galaxy Buds Live的耳壓在主動降噪耳機中算是相當低的水平,很容易適應(畢竟降噪效果也毋庸置疑地弱嘛)。

主動降噪、語音喚醒智慧助手以及更高的定價等紙面特性都令人很難不把Galaxy Buds Live當做“三星的AirPods Pro”來看待,

可真正深入體驗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Galaxy Buds Live的綜合產品力與AirPods Pro相比尚有距離:

它在嘈雜環境中的語音喚醒體驗實在難稱堪用,特殊的產品構造也令其主動降噪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哪怕是與自家定位更低的Galaxy Buds+比起來,Galaxy Buds Live的隔音、續航力及音質也均有縮水。

但與此同時,Galaxy Buds Live也擁有當今真無線耳機中堪稱最好的佩戴舒適度,不但正常使用中可以做到幾乎沒有異物感,甚至側躺也不在話下——當然,代價是把隔音、降噪、音質一併獻祭掉了(不排除退步的電池容量也與特殊造型設計有關的可能性)。

成也Live敗也Live,三星這對“腰子豆”終究沒能Pro起來

顯然Galaxy Buds Live與Galaxy Buds+之間並非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畢竟真無線耳機選擇起來遠不像手機或者PC那樣只需評估紙面上的價效比,按需選擇合適的產品才是正道——以我自己舉例,我既不缺音質好的耳機、搬家後通勤也無須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即無所謂隔音強弱,佩戴和通話質量更佔優勢的Galaxy Buds Live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主力。

所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Galaxy Buds Live的優勢也好缺點也罷大都與非入耳結構脫不開干係。純粹討論價效比的話,不足千元的Galaxy Buds+要比Galaxy Buds Live香上不少;可如果你是對佩戴舒適度或通話質量有較高要求(的Android手機使用者),甚至說你只是想要一款當下外觀最個性不從眾的真無線耳機,Galaxy Buds Live的確是更好的選擇。

嗨,畢竟它叫做Galaxy Buds “Live”而非”Pro”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