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字我都認識,可是還是不願意讀書呢?原來不愛讀書是

不知道,你身邊是不是也有很多人一直抱著手機刷短影片。

路邊賣菜小販,小店店主,批發市場運貨小哥,外賣騎手,地鐵上的年輕人等等,在這個流量不要錢的時代,注意力才是商家的金礦,短影片放大了它。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短影片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這還要從人的三個大腦說起。

Paul MacLean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這個假說,當時借鑑了的是二十世紀早期的一系列研究結果。

“三位一體的大腦”(triune brain)假說是Paul MacLean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論(圖 1)。

為什麼每個字我都認識,可是還是不願意讀書呢?原來不愛讀書是

1。 “三位一體的大腦”假說簡圖【1】

這個理論根據在進化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將人類大腦分成

“爬行動物腦”(Reptilian brain)、“古哺乳動物腦”(paleomammalian brain)和“新哺乳動物腦”(neomammalian brain)三大部分(圖 2)。

每個

“腦”透過神經纖維與其他兩者相連,但各自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分別執行,各司其職。他認為這三個腦的執行機制就像“三臺互聯的生物電腦”,各自擁有獨立的智慧、主體性、時空感與記憶。

為什麼每個字我都認識,可是還是不願意讀書呢?原來不愛讀書是

2。 漫畫“三個大腦”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及由對應的大腦結構控制主要高階行為的代表物種,分別為:鱷魚、老鼠、猴子和海豚【2】。

簡單來說,人類從精子卵子結合開始細胞分裂,十月懷胎,胎兒分別經歷了爬行動物,古哺乳動物和新哺乳動物,直到形成人類的胎兒的過程。

大腦也經歷了爬行動物腦,古哺乳動物腦和新哺乳動物腦的過程。

爬行動物腦代表的是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古哺乳動物腦則代表了感性腦。

新哺乳動物腦則代表了理性腦。

為什麼每個字我都認識,可是還是不願意讀書呢?原來不愛讀書是

圖三

以前咱們也分享過,主動注意特別的耗費能量,所以很容易疲勞。而最耗費能量的代表就是理性腦,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不斷的思考、不斷地建立新的認知。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新哺乳動物腦的發育不同,導致了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更多的人選擇了比較容易的那個選項,只有極少的人選擇更難一點的那個選項。

放到日常生活中,舉個例子。昨天在群裡分享的一段話:

閱讀就是和最聰明的人對話,用幾個小時吸收智者一生的智慧。持續閱讀,量表會引起質變。生活中閱讀量不同的人,幾乎可以算是不同的物種,這條結論對教師、家長和孩子都適用。

以上這段話很容易引起你的共鳴吧,很對吧。可是你真的去觀察下,你就會發現雖然很多人大學學習,但是有相當多的人是不看書的,甚至有些人還有閱讀障礙。

每個字都認識,就是不想讀文字。喜歡直接語音。

其實喜歡語音的目的也不是語音簡單,實際上是他整個的語言認知體系簡單。如果看影片的話,他同樣會選擇那些簡單的,不需要動腦子的,用我媽說的話,就喜歡看紅花熱鬧的場景,不想費腦子。

本質上,跟看電視一個道理。只不過,有了演算法的加持,有了更多資訊流的推送,普通人更沉迷罷了。

以後這種情況還會加重。

如果你說服一個人,單純靠文字的話,很難!

因為文字是抽象的,是邏輯的,它激發的是你的理性腦。

同樣,單純的語言也很難,因為語言本身也是理性腦在負責。

如果是短影片或者直播呢?

好像就變得簡單了。不需要理性腦接入,直接透過感性腦破防,進入了你的內心。

就好比,陌生人想進你的家門,他需要你的准許,你給他開門或者,他有你家的鑰匙才行,結果現在他不需要那些了,他直接透過密道直接到達了你的臥室。

獵食者總是以獵物的形象出現。

免費的影片看似是免費的,甚至你刷影片還能賺點錢,實際上,你會沉迷進去,並且貢獻出能能貢獻的最大價值。

《未來簡史》裡說,未來

1%的人掌握演算法,99%的人提供資料。

你點開

APP的每一次應用,都是在為演算法提供資料。

大部分的人把自己的時間切成碎末,供養別人的演算法;只有少部分人,能夠自己制定規則,成為自己的演算法工程師。成為資料還是成為演算法,不取決於命運,而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在這個時代能堅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越來不容易了,總是會有更多知識、更好的創意、更權威的見解、更不可思議的事實,我們很多人被資訊的洪流慢慢吞噬了。

怎麼辦呢?

習慣看文字,習慣獨立思考,習慣聽不同的聲音,加入愛知求真的圈子,一起對抗資訊流的漫天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