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大氣磅礴之作,豪情不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夠霸氣

古代教育並不像現在那麼普及,讀書識字的終究只是少數人。而對於那些讀書人來說,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參加科舉走功名之路,且不說是為了一展抱負,起碼有了功名在身走個仕途生活質量會有顯著提升。但是大多數讀書人都難免清高,畢竟是受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思想的影響,他們推崇的是陶淵明式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這其實是和仕途很難統一的,在封建社會想要在仕途上走得平順一些,又哪能少得了依附他人,去“摧眉折腰事權貴”。

王維大氣磅礴之作,豪情不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夠霸氣

即便如此,在古代依舊還是有很多讀書人,雖然他們有著一顆建功立業的心,但是他們並不願意去“摧眉折腰”,就像李白、辛棄疾等皆是如此。而本期筆者要介紹的這首詩,詩人同樣渴望功名,同樣想要建功立業,但卻始終懷才不遇,也不願對著權貴阿諛奉承,豪情不輸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

王維大氣磅礴之作,豪情不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夠霸氣

《不遇詠》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

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創作時間應該是在詩人25-30歲這個年齡段,當時的詩人遭遇貶謫,難免產生懷才不遇的想法,所以心有憤懣寫下此詩。

王維大氣磅礴之作,豪情不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夠霸氣

這首詩起首四句便用了4個“不”字,可謂是將詩人的無奈失意刻畫得入木三分,上書朝廷沒有迴應,歸隱田園天時不順沒有收成,別人都去參加朝廷的聚會只有他沒有獲邀,想要一展抱負,卻沒有辦法違心去權貴門前阿諛奉承。在詩人的反覆刻畫之下,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對於自己際遇的慨嘆,頗有一種“萬事不順心”的感覺。

王維大氣磅礴之作,豪情不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夠霸氣

而接下來四句所描寫的是詩人的尷尬處境,生活潦倒顛沛流離,只能投靠在朋友家,但是心中不時會犯起思鄉之情,只能時常登山游水來排遣內心的鄉思,可是鄉思還是會不經意間被觸動。其實這幾句在我看來寫得可謂極度真實,其實不僅是古代現代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出門在外打拼,雖然想家,但又不願意回去,或許是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不願回去,或許是想要衣錦以後再還鄉,期間的心理矛盾又豈是外人所能感同身受的。

王維大氣磅礴之作,豪情不輸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夠霸氣

結尾四句則是詩人對於好友的訴說,或者說是牢騷:“我內心的無奈憤懣雖未言明但你應當知曉,我想要濟世致用然後飄然離去,又怎麼甘願庸庸碌碌平淡過活,那豈不是枉做男兒”。從這幾句中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的激昂和大氣磅礴,雖然懷才不遇,但依舊有著一顆濟世致用的心,這樣的宣言可謂霸氣,也令人肅然起敬。

王維哪怕鬱郁不得志,始終不忘初心。不說其他,單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或許也是這樣的堅持,才讓他能夠一路前行,最終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