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該怎麼走,120多年以前就有答案

近現代以來,在神州大地上,無論是皇權體制的滿清王朝,還是隨後理論上“共和”的中華民國,乃至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一直都在探索。

皇權社會,自然保障的是皇家權威。為此,雖然也知道要“改革”還是先後做了“底線”要求。最有代表的是“四不變”和“五不議”。

四不變:

三綱五常不能變

祖宗之法不能變

滿洲統治不能變

最高皇權不能變

五不議:

軍機處事不議

內務府事不議

八旗兵事不議

翰林院事不議

太監製事不議

是不是看著眼熟,這架勢就是不改革的意思。這個不變,那個不議。直到後來退位,什麼都可以了。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清帝遜位詔書》節選

中華民國時期

1924年孫中山發表了《國民政府建國大綱》,集中闡述了他三階段的政治主張:軍政-訓政-憲政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一理想“滿布荊棘”直到1988年臺灣地區解除黨禁,報禁並於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才完全“實現”。

那麼,路應該怎麼走。其實早在120多年前,滿清的仁人志士就有答案。這就是今天要說的這個人。

路該怎麼走,120多年以前就有答案

鄭觀應(1842年—1922年),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號杞憂生,晚年自號羅浮偫鶴山人。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人。他是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啟蒙思想家,也是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和熱忱的愛國者。

《盛世危言》是鄭觀應編成於公元1894年(光緒二十年)的論文集。全書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在當時是給甲午戰敗以後沮喪、迷茫的晚清末世開出了一帖拯危於安的良藥。

鄭觀應認為,要從制度上入手。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西人立國┄┄育才於學堂,論證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後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以足恃歟”

引自——《盛世危言》初刻自序

現在看,這都是“金玉良言”也是一切根源的根源。要走什麼路,就是要走成功國家的道路。文化不是“固步自封”的牽絆。近代國家當中,日本是一個徹底學習的國家,漢唐和中國學,維新後和英國學習,直至“脫亞入歐”。二戰後,接受“改造”全盤“西化”。你能看到固有的傳統和現代的氣息並存。並沒有失去過去以往的東西。當然,為了“重蹈覆轍”軍國主義和皇權,被“憲政體制”代替。

華夏這片土地,當代也是一直在沿著西方的一種思想在走下去。

有人說地球上有六個猶太人的思想一直在全世界遊蕩著,他們已經徹底的改變了世界,有的已經傳播了幾千年……

第一位是摩西,他說一切都是律法;

第二位是耶穌,他說一切都是苦難;

第三位是馬克思,他說一切都是資本;

第四位是弗洛伊德,他說一切都是性;

第五位是愛因斯坦,他說一切都是相對的。

第六位是羅斯柴爾德,他說一切都是財富。

以上是一直流傳的對這6位猶太人的經典概括!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就是這6個猶太人改變了人類發展程序,他們的思想已經深入到人類政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西方國家選擇了其中的5個,這片土地選擇了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