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時期的藝術特徵

“魏晉風骨”與“大唐盛世”,是晉、唐文化的兩張名片,宣示了晉、唐成為中國繪畫造型實踐的第二個高峰期。五代繪畫則被看作是唐代的延續和發展。晉、唐時期的思想背景,從“崇佛通道”到“儒、釋、道”共榮,因此這一時期的石窟與寺院的宗教繪畫達到巔峰狀態。這一時期的卷軸繪畫與書法,表現出平行發展和互動影響。繪畫方面,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先後成為獨立畫科。完善工筆重彩繪畫,開始探索水墨繪畫。書法方面,五種書體已經完全發展成熟,個性化書法風格成為追求目標。先後形成以“二王”為代表的“尚韻”帖學書風、北朝方峻雄渾刻石書風和唐代“尚法”帖學書風以及大草書風。晉、唐時期的書、畫實踐進入自覺狀態,書法家、畫家和理論家登上歷史舞臺,文人開始參與繪畫實踐。

晉唐時期的藝術特徵

晉唐時期的藝術特徵

東漢至南北朝,政治混亂,戰爭頻繁,儒家思想被疑棄,佛教和道教思想得以迅猛傳播,書法與繪畫成為人們表達個性思想的載體。王羲之清新遒麗的創新書風,影響東晉和南朝書壇,從初唐開始被譽為“書聖”,王羲之一脈書法成為“帖學書法”的核心經典。北朝書法雄渾方峻,以碑刻與摩崖石刻為代表,與漢代隸書石刻一起成為“碑學書法”的重要內容。

晉唐時期的藝術特徵

晉唐時期的藝術特徵

唐朝書壇兼擅五種書體,尤其楷書和草書達到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度,這得力於對王羲之一脈帖學書法的深入學習。唐朝書壇潛心經典,個性彰顯,名家頻出,傳承有序,形成與東晉書法呼應的又一座高峰,後人合稱為“晉、唐書法”。晉、唐書法不僅提高了工筆繪畫的線描造型水平,也內在地為宋代“仕人畫”(文人畫)的誕生做好了準備。

晉唐時期的藝術特徵

工筆捲軸畫與壁畫是晉、唐繪畫的重要內容。顧愷之是東晉畫家兼理論家,其“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與南齊謝赫“六法論”奠定了中國繪畫方法論的基調,深刻影響了中國繪畫的發展。顧愷之《洛神賦圖》採用“手卷”橫幅構圖,將多個故事情景的時空空間藉助於“S”動態線巧妙組織;人物居於主體地位,呈現“人大於山”的比例特點;山石樹木“空勾無皴”,以色彩渲染造型。《洛神賦圖》的線描具有“高古遊絲描”(傳統人物“十八描”之一)的特點:筆法中鋒、中實(起收筆虛起虛收),均勻、舒緩,線形呈現自然隨意的“圓、曲”形態。賦色古雅、溫厚,對比豐富:以礦物色硃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綠、蛤粉為主,色彩技法除分染、暈染、罩染、平塗之外,以“接染法”表現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