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遊牧名俗

蒙古族的遊牧名俗

(一)、源於牲靈的五畜命名

蒙古人把馬、牛、駱駝、綿羊、山羊五種牲畜統稱為五畜。根據五畜的體形大小分為大畜和小畜。馬、牛、駱駝為大畜,綿羊、山羊為小畜。根據牲畜蹄掌的形狀區分為偶蹄類牲畜和奇蹄類牲畜。牛、駱駝、綿羊、山羊為偶蹄類,馬為奇蹄類。根據反芻(倒嚼)和不反芻的生理特徵,把牛、駱駝、綿羊、山羊分為反芻牲畜 ,馬為不反芻牲畜。根據放牧遠近的情況,稱馬、牛、駱駝為長腿牲畜群或遠牧牲畜群 ,綿羊、山羊為短腿牲畜群或近牧牲畜群。

從繁殖的角度區分為種公畜、母畜、幼畜。如兒馬(種馬)、忙牛(公牛)、種公駝、種綿羊、種山羊為種公畜;騾馬、乳牛(母奶牛)、母駝、母綿羊、母山羊為母畜;而馬駒、牛犢、駝羔、綿羊羔、山羊羔、為幼畜。牧民特別重視對幼畜的保護與餵養,以提高存活率,保證畜群規模的穩定。

(二)、科學合理的四季遊牧

蒙古族長期以來保持著獨特的選擇四季營盤方式。依春、夏、秋、冬時節,實施四季遊牧。這是遵循畜牧業生產規律牧養牲畜的科學舉措

春季營盤∶冬去春來, 萬物復甦,渡過寒冬的瘦弱畜群須抓水膘 ,以利於興旺繁殖。在春季

遊牧中,為了讓畜群更快地見到青青的草尖,春季營盤應選擇土質柔軟的牧場。這同時也為接羊羔和接牛犢做好準備工作。

夏季營盤∶夏季遊牧以畜群抓膘為主要目的 ,營盤應選擇生長小白蒿、隱子草、鹼草等植物的山陰、臺地、平川草場。讓畜群一天飲用一至兩次水 ,早出牧場 ,晚歸營盤。

秋季營盤∶秋季遊牧直接關係到畜群抓膘 ,是能否渡過嚴冬的關鍵,因此,特別注意選擇質地優良的草牧場。秋季畜群須在涼爽的草場放牧,不僅使牲畜變得膘肥體壯,而且逐漸培養其耐寒能力。

冬季營盤∶草原牧民特別重視冬季營盤的選擇,它直接涉及畜群吃飽禦寒、保膘過冬的問題。冬季遊牧一定要利用良好的草場 ,晴天在下風頭的草地放牧,風雪天在上風頭的平川放牧。隆冬季節 ,準備好畜圈是關鍵,“七分飼草三分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