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若要論李四光的科學傳播思想與實踐,首先不得不思考的是,為何李四光會產生這樣的科學傳播思想和實踐?任何一種觀點和行為方式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後有著方方面面的原因。

亦或是時代背景

家庭氛圍

求學經歷

等。

當然還會有某個歷史機緣的直接地集中促成。在深入剖析這一背景原因的過程中,動盪的時代背景、科學思潮的影響、悠久的家鄉文化和淳樸重教的家庭氛圍是其科學傳播思想和實踐形成的充足條件;

自我的求學經歷和重要歷史機緣是其必要條件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一、西學東漸

談論李四光的科學傳播,還需要結合時代對科學傳播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李四光出生於1889年10月26日,這個時候正是晚清光緒帝執政時期。

“西學東漸”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之一

一方面,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傳教士的推動下,西方先進學術思想的大量湧入中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著巨大變化,

這是中國近代化的時代變遷之路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另一方面,甲午中日戰爭之後,近代科學伴隨著的是西方炮艦,這使得科學在中國的傳播看似順理成章但實際卻十分艱難,

總體上呈現出中西方文化不間斷地排斥與融合的局面

自此,中國傳統文明與西方文明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這種碰撞在從小受四書五經私塾教育的李四光身上得以體現,即他在接觸和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將新知識和傳統主流思想—儒家學說相互補充、相互滲透,顯著的體現在其學習外來科學文化之時,

內心深處不斷加深的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這深刻地影響了李四光的科學傳播思想與實踐,使得他在向中國傳播西方現今的自然科學時,帶有著民族危機的主客觀意識。首先,在這一時代背景下,

清政府為鞏固政權,開啟改革之路

李四光少年時期便正值洋務運動,一方面,洋務運動興辦新式學堂,清末的科學教育得以發展。到1909年,光是新式學堂在校學生的數量就已經達到1639641人。

這為李四光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接觸新知識的機會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另一方面,隨著洋務運動的推進,清政府陸續選派優異學生赴外學習,特別是留日學生居多。雖這次運動以失敗告終,但無疑推動了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

於具體的代表李四光而言,則再一次加強了其對西方科學的學習

除教育領域外,清政府在工業領域也大力彰顯出了“西學中用”的思想,整個社會籠罩著學習西方現今科學技術的氛圍。其次,晚清以來的時代變遷在另一種層面而言,

是先進的西方試圖侵略佔有中國的必然趨勢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戰爭、日俄戰爭等等,無論是大規模的侵略戰爭,還是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面對外國勢力對中國百姓的欺壓,

雖清政府忍讓無能,但阻擋不了人民心中的不滿和反抗之心

因此,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百姓自發組織了各種群眾性運動,這些都促使李四光自幼便富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比如,在日讀書期間,正值大量留日學生為爭取民族獨立、反抗清王朝統治的時期,接觸了大批革命者的李四光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在思想上又一次得到碰撞:民主共和觀念深入其心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二、追求科學

李四光曾在《回憶馬君武先生的幾件小事》一文中提及有關革命的演講。可見那段親身體會的經歷對其影響之深。留日歸國後,李四光參與了辛亥革命,

見證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瓦解

。近代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中國社會自近代以來,知識分子面對貧弱的現象,紛紛開始尋求救國之路。

“西學東漸”下,接受過新型教育的中國青年逐漸意識到“科學”的重要性。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物理、化學、生物、地學、數學、天文學等,均在西方新知識的傳入下逐漸有了自己的研究和成果。二十世紀初,科學救國思想伴隨科學思潮嶄露頭角,

並在辛亥革命時期流行開來,至五四時期達到頂峰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科學及科學救國思潮席捲整個社會,對近現代中國方方面面產生廣泛影響。一大批諸如任鴻雋、竺可楨、胡適等科學技術知識分子均倡導科學救國。在這樣一個大的思想背景下,加之自身經歷,

李四光的科學傳播明顯的帶有著以“科學救國”為主要目的的特點

雖然,之後歷史事實證明了簡單靠“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是不足以實現國家獨立的,但大大小小的時代運動也可以肯定科學技術同樣是社會變革的一個必要方面,也促進了中國科學與世界科學的融合,

開啟了中國科學技術史新的篇章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中國的科學家不僅擔負著科學探究和高校教育及科普者的角色,而且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影響下,加之列強對國家的欺壓下,中國早期科學家群體還擔負著拯救民族的重任,因此,他們不僅關注科學,

而且關注科學與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關係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二十世紀初,在任鴻雋的推創下,“中國科學社”和《科學》、《科學畫報》等雜誌問世,這不僅極大推動了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而且不同於國外科普刊物的是,它們的出版並非盈利為目的,而是乞求廣開民智以挽救民族前途,

多著重闡述科學精神、科學哲學方面的關係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通常將科學視為讓中國擺脫當前內外交迫處境並復興中華民族的關鍵。其創辦人主張以科學立國,

以中國科學社為首的留學生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救國思潮傳播

與此同時,在時代的推動下,科學的內涵開始有所突破,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科學知識,還將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等納入其中,這些都更新了民眾對科學的認識,有助於提高民眾對科學的接受度,

也為愛國知識分子的救亡探索活動指出了前進的道路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另外,科學救國思潮還推動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總之,科學救國論是隨著國家受到欺凌與侵華的情況下知識階層以救亡的目的而開始的探索。

這在李四光身上也有一定影響

三、實業救國

中華民國成立後,舉國上下急需興辦實業。為報效袓國,李四光時任湖北實業司司長,

期望透過實業改變中國落後的局面

。但由於當時社會各方面矛盾不斷加深,在帝國主義列強和立憲派、舊官僚的支援下,資產階級的妥協下,袁世凱上臺執政。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同樣,又一次因為時局的變動使李四光在思想上備受打擊,影響了李四光從“實業救國”轉向“科學救國”的人生之路。無論是在科學探索還是科學傳播中,

都帶有強烈的科學救國思想

。同樣,科學思潮的盛行必然伴隨著科學傳播思潮的盛行。

何謂科學傳播呢?20世紀30年代,英國科學學研究者貝爾納在其著作《科學的社會功能》中首次提出ScienceCommunication。緊接著,英國維康基金會認為,

科學傳播至少包括在如下部門或群體之間的傳播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傳播,包括學術性的和商業性的;科學共同體與媒體;科學共同體與公眾;科學共同體與政府或其他行政或權力機構;科學共同體和政府或其他能影響政策的機構;工商業機構和公眾;

媒體(包括博物館和科學中心)與公眾;政府和公眾

就我國而言,翟傑全指出“科學傳播是指科技知識資訊透過跨越時空的擴散而在不同個體間實現知識共享的過程,包括專業交流、科技教育、科學普及、技術擴散等四個基本方面”。

劉華傑寫道“科學傳播完整的叫法是有反思的科學傳播,指科技資訊在社會各主體之間的傳送、接收等,相當於廣義的科普”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黃時進透過分析國內國外的研究,認為科學傳播是“科學共同體和公眾透過‘平等’與‘互動’的溝通,透過各種有效的媒介,將人類在認識自然和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科學、技術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包括科學家在內的社會全體成員中傳播與擴散,

引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理解

,來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並促進民主理念的啟蒙”。

以上國內外學者對科學傳播定義的研究中,均強調了科學傳播一定包括了科學共同體內部專業交流,或其透過各種渠道向外擴散研究成果的過程和結果,

而李四光所處時代的科學傳播顯然是一種大科學傳播概念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通過後人的研究,可以窺探出當時李四光等早期科學家進行科學傳播時所處的階段特徵。基於英國有關“公眾理解科學”的三份報告,

學術界認為科學傳播的理念依次經歷了“科普”、“公共理解科學”以及“公眾參與的科學傳播”三個階段

這一觀點有力的駁斥了以往我們對科普和科學傳播混為一談的局面,而其之間的不同在於在科學傳播中更加凸顯著自由、平等、互動和公開的理念。尹兆鵬認為當代的科學傳播理論,

主要成果有約翰杜蘭特的缺失模型與布賴恩溫的內省模型

時代的浪潮: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科學思想的形成

四、總結

隨後學者們進一步指出了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英國約翰杜蘭特的“缺失模型”;“民主模型”;卡龍的“混合論壇模型”。實際上,這樣的階段反映出科學傳播走向具有反饋、參與多元立場的趨勢。綜合以上研究,當時的科學傳播,

更傾向於“缺失模型”的理論基礎

而此模型理論的特點在於充分肯定科學的正確性權威性,在政府或科學家的立場下,受眾被動接受科學、理解科學,進而推動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國家對建設的迫切需要近代化離不開工業的發展,而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工業的發展需要科技的助力,

民族的振興也離不開科學的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