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鬧市區的巴黎聖母院可以平安度過852年?

今天早上一覺醒來,到處是關於巴黎聖母院大火的新聞。本來是一次很常見的火災,由於每年1500萬的參觀人流(我在1997年去過,曾為法國旅遊業加磚添瓦),由於維克多·雨果的評論“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導致巴黎聖母院大火傳遍全球,給民眾帶來巨大的惋惜和不安,也給我們消防工作者平添一次推廣自己職業的機會,這裡我來解釋一個很少有人關心的關於中歐消防文化差異的疑問。

身為中國人,經常會納悶,為什麼歐洲的古建築動輒數千年(如希臘的神廟),而中國的古建築只能追溯到唐代?建築史家梁思成給出的答案是,中國古人沒有掌握墊灰技術,所以石材之間受力不均,加以歲月的流逝,石頭的建築總是會崩塌,如最著名的廣州南越王之墓裡的陰宅,雖然在地下被封閉2000年之久,那些石材仍然崩塌了。不能利用石材的結果,是導致木製建築的流行,這一點讓馬可·波羅和利瑪竇都很驚訝,中式建築的木材使用,大大超過歐洲。木製建築的流行,帶來兩個結果,一是產生了合院佈局,無論是三合院、四合院還是五合院,其本質都是透過平面佈局,避免木製建築失火、垂直蔓延、火燒樓層的結果。另一個是中國建築設計不求永恆,只要大差不差(形制正確),就算做古建築了,哪怕是剛剛修復的油漆未乾的改造建築。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木材建築很少達到巴黎聖母院的850年呢?中國有,比如儲存在山西民居中間的唐代木佛寺,可以達到千年以上,但只存在於個別偏僻的地方,唐代古建築保留下來的只有四座。而在鬧市中存在千年的古建築,幾乎沒有。其實,這與歐洲的氣候特徵有關。由於歐洲地處北方,靠近北極,本來是相當寒冷的(冷幹容易失火),可是由於北大西洋暖流的存在,所以歐洲比同等緯度的地方要暖和一點,而且一年四季降雨比較均勻,缺乏中印的季風(Monsoon)現象,所以氣候是有利於古建築儲存的。歐洲城市,尤其是巴黎,一年四季的降雨量是均勻的,給古建築保護提供了風調雨順的儲存環境,這是古建築保護的前提條件。

為什麼鬧市區的巴黎聖母院可以平安度過852年?

圖1。 故宮三大殿屢次毀於火災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古建築保護那麼難?這需要認識,古建築保護怕什麼?第一,怕打雷。1421年,朱棣建都北京,住進剛剛建成的故宮三大殿不過2個月,就遇上春雷現象,眼睜睜看著三大殿在大雨中被焚燬,給當時的遷都工作帶來很大的陰影,差一點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第二,怕颳風。如漢武帝的柏梁臺,武則天的明堂和天堂,都是在大風中化為灰燼,前者可能是打雷失火,後者可能是縱火,但大風中難以撲救是關鍵。第三,怕乾燥。中國氣候的二元特徵,旱季易乾燥,雨季易打雷,讓古建築難以逃脫天災人禍的毒手。留下來的古建築,起碼要具備以下的特徵:當地較少打雷,沒有池魚之災,較少外人的干涉。關於最後一點,參見1972年的峨眉山金頂寺火災,其火源來自於外來力量帶入古寺的柴油發電機。

為什麼鬧市區的巴黎聖母院可以平安度過852年?

圖2。 武則天的天堂(當代重建)是縱火和大風的犧牲品

中國的二元氣候特徵,給中國人帶來很大的文化傳統。例如,中國人對建築不相信永恆的觀念(梁思成語)、中國人不願意接受單一真神(無信仰就是多神信仰,臺灣的廟真多)、中國人相信宵禁解決問題(宵禁是一時的辦法,只有在二元氣候環境中才有效)、中國人相信陰陽變化,排斥普世真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陰盛陽衰等觀念,代表著變化和無常)、漢代的問責制和人禍論,只有在缺乏科學真相的情況下才有流行的土壤。如此種種,都是中國氣候模式導致的結果。當然最重要的結果是,中國的古建築很難傳承下來,每一代人幾乎都在遺忘歷史和發明歷史中輕裝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