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選項:從你的提問就能看出你的認知水平!

預設選項:從你的提問就能看出你的認知水平!

我的新書《顛覆 人力資源管理新實踐》出版上市了,很快微信裡有人問:你出書花了多少錢?

對這個問題我有點哭笑不得,這就好比還沒搞清楚對方是不是殺人嫌犯,就開始問對方:你為什麼殺了她?

這跟美國一些政客抹黑中國的手法本質上是相同的。只不過人家是有意識、有目的的無中生有,而我們有些人可能是無意的,這就暴露出來了基本的邏輯問題。

於是,我只好把朋友圈的回覆截圖發給對方:

“雖然說現在有點專業的人似乎都能出書,但不是每個作者都能拿版稅收入,有的還要出錢包銷、回購等,我就不用操這份心了,只管寫就好。”(話說現在書號緊張,審查嚴格,出書真的越來越難了)

對於如何提問,看上去似乎人人都會,但是提問的水平和質量真的天差地別。最起碼是先問是不是、有沒有,判斷命題真假之後再問為什麼吧?這才符合一般邏輯。

預設選項:從你的提問就能看出你的認知水平!

所以對出書這件事,正確的提問應該是先問:你出書有沒有花錢?只有在確認確實花了錢之後才能問:你花了多少錢?

不過我也能從對方的這個提問中判斷他是一個什麼認知水平的人。由此可見,在一些人的心裡,對於出書這件事,預設都是“要花錢的”,這是一種潛意識裡的固化認知,很多時候可能連自己都察覺不到。

一般來說,對某人提出的一個問題,正常的反應是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有一點不同的習慣,那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會想一想: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問?這反應了他關心什麼?又反應了他是什麼樣的思維模式和認知邏輯?

類似的,有一個很極端的故事,說父親帶兒子出門,路上出了車禍,父親當場死亡,兒子被救護車送往醫院,需要馬上手術,主刀醫生看了看病人說:“我不能做這個手術,因為病人是我兒子。”為何主刀醫生要這麼說呢?

如果你習慣於把醫生都預設為男性,就很容易產生困惑,甚至還構思出這個主刀醫生才是這個孩子的親爸爸這樣的離奇情節,那就完全屬於想象和娛樂八卦了,完全背離了這個故事的本意。

預設選項:從你的提問就能看出你的認知水平!

我們對一個事情的判斷,往往依賴於我們已有的知識和資訊,甚至我們把自己已有的認知都當作“定理”,這樣會產生一種“意識預設” 上的侷限,不能擴大思維半徑,也不能站在更高的層次去看待和理解一個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非黑即白式的二元思維盛行的原因。

而許多商家正是利用普通人的認知缺陷這一點做文章。比方說,當同樣一種產品或服務擺在面前時,有些商家會直接告訴你:選擇我們是對的,我馬上就給你買單或提供服務。而一些消費者可能就在這樣在包裹著熱情的半推半就中完成了購買成交。

商家在消費者猶豫還沒有作出選擇時,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啟動了你的預設開關,開始進行下一步服務。這樣一種暗示,讓你在潛意識裡產生認同,覺得“非他莫屬”了。

還有更常見的是一種預設選項更可怕,尤其是自動扣費模式。比方說各種影片會員續費、停車卡自動扣費,雖然說這樣一種扣費模式更便捷,但可能讓消費者花了一些不必要的錢。而商家就是打著便捷的旗號,利用了人心裡的預設選項,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割韭菜。

當然了,消費購買是一個複雜的行為和心理現象,“預設選擇”只是一個方面,機警的消費者往往不會受這種誘導,而消費背後深層次的東西是由人性、購買力和喜好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