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這首詞很像他

“沒有千百度的求索,就不會有瞬間的頓悟”,說起辛詞之中,哪首詞是辛棄疾最真實的寫照,當屬《青玉案·元夕》。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這首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這首詞很像他

1。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公元1174年,或者1175年,當時,南宋邊境強敵壓境,國勢漸衰,而南宋統治者和廟堂之中的文武大臣卻日日歌舞昇平、天天坐享其樂,像極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商女,不知道亡國的味道。

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向朝廷上書了《美芹十論》、《九儀》等北伐抗金的建議,陳述了救國良策,當時的宋孝宗看完這些“金科玉律”後,感到非常高興,十分欣賞辛棄疾的才幹,但是,只是欣賞而已,並沒有採納辛棄疾的建議,只是給辛棄疾安排了一個轉運使和安撫使的角色,讓他負責地方上的治安。

這些相對穩定的工作,與辛棄疾心中的馬革裹屍、馳騁疆場的遠大理想大相徑庭,可以說,辛棄疾一心想為大宋收復失地,可惜,南宋統治者對他的豪情壯志置之不理。

這讓辛棄疾感到非常失落和孤寂,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愴痛楚。

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這首詞很像他

2。 詩詞賞析

這首詞的上闕主要是寫元宵佳節,臨安城內燈火通明、眾人狂歡的熱鬧氣象。

有衝向雲霄、劃破天空的繽紛煙火,在東風習習之下,吹亮了元宵佳節的火樹銀花。

有豪華的馬車、魚形和龍形的彩燈,在陣陣笙簫中,遊蕩徘徊,與天空中的一輪圓月,交相呼應,形成一種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

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這首詞很像他

這首詞的下闕主要是寫人,而且是先從女人開始寫起。

這些打扮光鮮、衣著靚麗的女人們笑語盈盈、暗香盈袖,在元宵佳節中賞花、賞月、聽曲、漫談,非常優雅;可是,就在眾人陷入節日狂歡之中的時候,有一個人“藏”在了燈火闌珊處,“她”與別人不同,“她”十分安靜,內心十分孤獨,即便是面對眼前的熱鬧氛圍,也無動於衷,高興不起來。

3。 “那人”就是辛棄疾自己

“那人”是誰?“那人”就是辛棄疾自己。

公元1174年,金國侵入邊境,無數大宋子民陷入生靈塗炭之中,這個時候的南宋統治者本該勵精圖治,北伐抗金,拯救萬民於水火,收復失地,重建河山,但是,事與願違,宋孝宗和一群文武大臣只顧歌舞昇平,安享太平,毫無進取之心。

即便辛棄疾文韜武略,志存高遠,滿懷報國之心,但是,得不到南宋統治者的認同,也無濟於事,只能將自己的愛國熱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即便是熱鬧非凡的元宵節,他也只能懷著無比惆悵的心情,站在燈火闌珊處,孤芳自賞,思想故土。

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這首詞很像他

親愛的讀者朋友,您認為辛棄疾的詩詞中,哪首詞更想辛棄疾?是“醉裡挑燈看劍”,還是“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還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讀史三悟 歡迎各位讀者朋友在評論區討論、補充!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讀史三悟

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這首詞很像他

古代詩詞傳記全8冊 納蘭李白蘇軾李清照李煜柳永李商隱辛棄疾千古風流人物 詩詞歌賦書籍全集古典文學書籍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