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藝術的慾望

藝術所表達的慾望有一個出發點,就是身體的慾望。藝術在根本上是以人的身體和感覺為中心的慾望的活動。它具體化為人的生死愛慾,也就是關於生命、死亡和性愛的慾望。

彭富春:藝術的慾望

■ 文| 彭富春

作為人的技藝,藝術本身也是一種慾望的活動。但慾望在何種程度上規定了藝術併成為了藝術的本性?正如已經指出的,人的生活世界是慾望、工具和智慧的遊戲。生活世界的其他活動雖然不是慾望,但都與慾望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聯。科學研究人的慾望,特別是精神分析學產生以來的心理學就一直關注慾望在人的心理結構中的地位及其壓抑和解放等;道德則試圖規範人的慾望,它要確定慾望的界限,讓它不至於破壞了一般社會既定的倫理的規範;當代還產生了慾望的政治學,它揭示慾望是如何政治化的,同時政治又是如何慾望化的。這些人的活動的方式雖然在不同的層面關涉到人的慾望,但它們並不是作為慾望自身而活動。與此不同,藝術自身就是慾望的活動,或者是具有慾望性的。它是情慾、意願和渴求等。

就慾望自身而言,藝術的慾望和一般生活世界的慾望具有相似性。人們從事藝術創作和欣賞的慾望與人宴飲、性愛的慾望在其渴求和滿足的意義上看起來沒有什麼明顯的差別。不僅如此,人們甚至可以在宴飲、性愛的身心陶醉中看到和藝術審美陶醉中的共性,而將藝術和宴飲、性愛的感覺的本性完全看成是同一的:它們是生命力的創造和享受。但藝術的慾望在根本上不同於一般的慾望。一個在現實生活世界中和在藝術現象中的吃喝和性行為絕對具有不同的意義。如果說人的生活世界的慾望是功利性的話,那麼藝術的慾望則是非功利性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藝術的慾望超出了生活的慾望,而顯現為無慾或者是沒有慾望。這種無慾使慾望成為了自由的慾望和審美的慾望。

藝術作為自由的慾望活動是透過表達慾望而實現的。這就是說,藝術不僅是慾望自身的表達,而且是關於慾望的表達。因此,藝術是在揭示慾望的時候而顯示自身是慾望性的。如果將藝術看成是關於慾望的表達的話,那麼這將導致許多方面的誤解,並使我們的思考遇到一定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將藝術作為慾望的表達看成是性慾的昇華。藝術表達慾望的觀點不是精神分析學美學,甚至也不是它的變形。慾望不能狹義地等同於性慾,同時慾望的本性也不是醜陋的和邪惡的,而是美好的,是生命力的創造。

除此之外,藝術作為慾望的表達也會面臨一些批評。首先是藝術表達情感論。人們認為藝術表達的不是慾望,而是情感。但藝術中的情感一方面和慾望建立關係,成為情慾,另一方面和理性建立關係,而成為情理。所謂的情感和理性都是以慾望為基礎,於是,慾望是本原性的。其次是藝術描寫生活論。人們認為藝術所描寫的是整個生活世界,而慾望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固然生活世界是由慾望、工具和智慧的遊戲所構成的,但它首先將自身呈現為生活的慾望。同時,藝術雖然相關於工具和智慧,但它是以慾望表達為自己的主題的。

作為慾望的表達,藝術和人的生活世界的一切慾望都建立了聯絡。正如我們所揭示過的,人在生活世界中有各種各樣的慾望:身體的、心靈的、社會的,甚至還有慾望的慾望。只要藝術表達慾望的話,那麼它這些形形色色的慾望。但藝術所表達的慾望有一個出發點,就是身體的慾望。藝術在根本上是以人的身體和感覺為中心的慾望的活動。它具體化為人的生死愛慾,也就是關於生命、死亡和性愛的慾望。

因此,人們常說,生、死、愛是藝術永恆的主題。人的身體的存在是以生命的形態呈現出來的,而它的極端形態,也就是它的對立面就是死亡。人生在世正是人在生死間。性愛作為身體的關係,是男女之間的結合,也是生死遊戲的。當然藝術在表達身體的慾望的同時,也表達心靈的、社會的等等慾望。但這些非身體的慾望都是以身體慾望的形態表現出來的。它們是身體的感覺、想象和情感等。總之,它們是感性的,並因此是審美的。

彭富春:藝術的慾望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選自《美學原理》,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