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價值》如何更好的設計選擇

卡斯·桑斯坦,哈佛大學法學院行為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研究專案的奠基者和主管。在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執政期間,他還是奧巴馬政府頂尖的幕僚、白宮的政策制定人。他所涉獵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政策管理、憲法、環境法、經濟法、行為經濟學等,並且在每個領域的研究成果都很令人驚歎。

關於本書

作為一本經濟學讀物,這本書綜合了經濟學、哲學、行為學等視角,結合了一些日常行為的案例,為我們介紹瞭如何設計選擇,以及做出選擇時要考慮的因素。本書介紹的原理是基於被廣泛接受的社會科學得來的,而不是單純地對已經發生的案例做出的總結,所以更加具有指導意義。

核心內容

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我們選擇“不選擇”,那生活可能會變得更美好。遵循預設的規則,我們就可以節省自主選擇的成本,把更多時間花在自己更關心的事情上。

《選擇的價值》如何更好的設計選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是《選擇的價值》,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11萬字,我會用大約18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它提出,如果我們選擇“不選擇”,那生活可能會變得更美好。遵循預設的規則,我們就可以節省主動選擇的成本,把更多時間花在自己更關心的事情上。

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是選擇,選擇投資哪隻股票?買哪種保險?看什麼書?甚至聽音樂都要選擇一首歌。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要考慮給使用者什麼樣的選擇,程式設計師要考慮給使用者怎麼樣的體驗等等。一般來說,置身選擇當中,你就是選擇者,而當你考慮給使用者什麼樣的產品、服務和體驗時,你就是設計選擇的人。無論作為哪種角色,無論是在商業活動中,還是在生活學習中,我們都需要選擇,雖然更多的選項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但是選擇很多時候也給我們帶來了麻煩。

今天給你講的這本《選擇的價值》就是一本關於選擇的經典作品,它綜合了經濟學、哲學、行為學等視角,結合了一些直觀的例子,為我們介紹了該如何設計選擇,以及該如何做出選擇背後的秘密。

這本書的作者叫卡斯·桑斯坦。他是哈佛大學法學院行為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研究專案的奠基者和主管。在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執政期間,他還是奧巴馬政府頂尖的幕僚、白宮的政策制定人。他所涉獵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政策管理、憲法、環境法、經濟法、行為經濟學等,並且在每個領域的研究成果都很令人驚歎。

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下面我就為你來詳細講述書中內容。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三個重點內容:第一個重點是“預設選擇”,它給我們介紹了預設選擇的影響力及其背後的原理;第二個重點是“任意選擇”,什麼時候我們應該使用任意選擇;第三個重點是選擇的成本考慮。從這三個方面,它為我們介紹了關於選擇的背後原理,和它在應用層面的價值,下面我們一個一個說。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看:預設選擇的影響力及其背後的原理。無論提供怎樣的選項和服務,商家都希望使用者的選擇更加符合他們的預期,這個預期可能是更多的消費,也可能是更加環保。那麼該怎麼去引導和影響使用者的行為呢?答案就是使用預設選擇。那什麼是預設選擇呢?預設選擇就是不需要使用者去識別選項和做出選擇,而是讓事情沿著預設選項的設定來發展。比如說你列印檔案的時候,只要按下列印這個按鈕,印表機就會自動把檔案打出來,不用設定更多的引數,比如用什麼墨水,用哪種紙,單面還是雙面,一切都設定好了。這個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效果卻十分驚人。

舉個例子。為了減少列印紙的使用,美國的羅格斯大學把學校裡的印表機都設定成了預設雙面列印,當然如果列印的人需要單面列印,也可以更改,並不是強制的。在預設雙面列印的前三年裡,紙張消費量減少了5500萬張,相當於4600多棵樹。這個實驗在其他大學也一樣表現出了驚人的效果。也許有人會說,這麼好的效果是因為雙面列印幫人們省錢了,而且這個行為還很環保,所以大家都願意去遵守,這不能代表預設選項的影響大啊。那我們再舉一個,不省錢還花錢、不環保還增加碳排放的案例。在紐約坐計程車是要給小費的。有經濟學家就給一家計程車公司的小費設定了一個預設值,而給另外一家計程車公司設定的預設值更高。後來統計一下發現,小費預設值設定得比較高的那家公司的司機,小費收入更高。

不僅如此,就連大家平時一直很重視的上網隱私問題,在預設選擇面前也會變得不重要。平時上網的時候,網頁總是會蒐集上網人的資訊,包括所在地點、網購的喜好等等,然後綜合這些資訊推送一些內容,比如定向的廣告什麼的。雖然瀏覽器也有隱私模式,但由於不是預設選項,實際上很少被使用。因為大多數人還是覺得上網之前點選“隱私保護”的按鈕太麻煩了,或者有時候乾脆就忘了有這回事。

你看,無論是在略顯麻煩的環保行為上,還是在和使用者利益關係密切的消費問題和隱私問題上,只要預設選項不太難以接受,不太遠離人們的意願,人們確實會更傾向於按照預設選項去行動。那為什麼預設選擇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它背後有什麼樣的原理呢?

首先比較明顯的一點是,預設選擇會讓人產生依賴性。想想看,如果你要拒絕預設選項,那就要主動地去選擇另一個選項,分析每個選項的優點和不足,這樣做其實很消耗時間和精力。久而久之,為了避免這些麻煩,人們就會依賴預設選擇。雖然人們有時候也喜歡挑戰自己,做一些有難度的事,但是因為選擇無處不在,大多數人還是希望它像空氣一樣,簡單、實用。記得幾年前,支付寶付款輸入密碼之後還要按一個確認按鈕,後來這個按鈕取消掉了,輸入密碼之後預設確定,現在連輸入密碼都是件麻煩的事了,直接指紋支付就行。

預設選擇還會暗示給使用者這樣一個資訊,就是預設選項是權威人士和專家推薦的,是更好的選擇。這樣的暗示資訊,會讓人們更願意選擇按照預設選項去行動,這種效果在不自信或者對這些選項不瞭解的人身上更加有效。所以你看,現在很多醫療或者保健品的廣告,為了傳遞出“權威和正確”這樣的暗示,都會找一群人,穿著白大褂來表演。看起來很專家,很權威。實際上,就是在不停地告訴使用者,這個預設選項是比你更懂行的人給出的建議。

當然,人們選擇預設選項並不一定是因為太懶,或者沒有主見,有時候只是因為主動選擇太多產生了決策疲勞。有些人平常需要做很多主動選擇,而主動選擇就會增加大腦的負擔,佔用大量認知資源。舉個例子,處在貧困狀態的人,面對每天的柴米油鹽都容易產生焦慮,因為物質的匱乏,他們每天需要考慮的事情非常多,比如普通人出門可以直接打車到目的地,但是物質匱乏的人就不得不考慮公交車應該怎麼坐,怎麼轉車。除了出行之外,還有其他許多瑣碎的問題要考慮、要做出選擇,比如吃什麼飯比較省錢,學費要透過什麼途徑貸款等等。因此物質匱乏的人,更容易產生決策疲勞,從而拒絕做出主動選擇。人們怕麻煩,又可能有決策疲勞,這時候有個更權威、更懂行的人推薦了一個方案給你,那你就不太容易拒絕了。依賴預設選擇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預設選擇的影響力這麼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會給人們帶來“損失厭惡”。什麼是損失厭惡呢?打個比方,如果白送你100塊錢,你會產生10點的快樂指數,但如果你因為一些意外原因,丟了100塊錢,那你的快樂指數不是下降10點,而是要更多。比起得到的快樂,人們面對損失產生的不愉快會更大。預設選項就會給人們這樣的感覺,好像預設選項的好處你已經擁有了,一旦拒絕了預設選項,你就會失去預設選項的好處。

比如說採購電燈泡。如果供應商預設給使用者提供更貴的節能燈,使用者就會覺得省電這件事情已經是必然了,如果這時候說節能燈沒貨了,問能不能接受價格更低的普通燈泡時,使用者就會特別在意節能省電這件事情。普通燈泡雖然便宜,但是使用者還是更加喜歡節能燈。反過來,當供應商給使用者預設推薦普通燈泡的時候,使用者就會覺得節能燈價格太貴了,雖然使用過程中比較省電費,但是至少購買的時候可以先省下一筆。所以,使用者是更在意使用過程中的省電,還是更在意買燈泡時候的省錢,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供應商的預設選擇是什麼。所以有時候並不是使用者真的特別喜歡,特別在意某些東西,而是因為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使用者認為他們對某些東西有特別的偏好。也正是損失厭惡,這種人類的本能,保證了預設選擇的影響效果。

上面我們介紹了預設選擇的影響力,而這些影響力是因為我們容易對預設選擇產生依賴性,同時預設選擇還會給我們帶來損失厭惡。我們接下來說說任意選擇。

第二部分

雖然我們聊了預設選項種種的好處,不過預設選項也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情況都可以使用。還記得我們之前說的計程車小費的案例嗎?當小費的預設值設定得非常高的時候,人們就會放棄支付小費的習慣,直接拒絕支付任何小費。也就是說,當預設選項和使用者的想法相差很大的時候,人們會主動拋棄預設選項。這一點還是比較顯而易見的,雖然預設選擇會影響使用者的行為,但是絕對做不到可以直接控制使用者的行為。

那我們什麼時候不用預設選擇,而是用任意選擇,也就是讓使用者主動選擇呢?這要考慮到有些地區的文化和宗教習俗。比如器官捐贈。有些人會覺得難以接受,那這時候,政府就不能預設大家死亡之後都會捐贈器官。預設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給人們一個建議,讓使用者選擇預設選項的可能性更大。但有些時候,設計選擇的人不方便給出建議,那也就不能給出預設選項,尤其在涉及巨大的利害關係的時候,需要選擇的人自己負起選擇所帶來的一些責任問題。比如說在醫療領域,如果選擇冒險的醫療方案,就有可能痊癒,但是一旦失敗患者就會死亡。如果選擇保守治療呢,雖然不會徹底恢復健康,但是安全很多。這時候醫生一般都不會給出帶有明顯傾向的建議。

還有就是法律問題。在美國,有些女性在結婚之後會選擇把自己的姓改成丈夫的姓氏,除了填寫各種表格會比較方便之外,還有慶祝的意思。但是改姓卻不是她們的預設選擇,這些結婚的女性也可以選擇不改,因為如果有強制改姓的話,就會被人們抗議性別歧視,而性別歧視很明顯會違反法律的規定。所以說,制定選擇不僅要因地制宜地考慮一些文化和宗教習俗,還要考慮選擇的責任問題和法律因素。

我們之前說過,如果預設選項和使用者的意願相差很大,預設選擇就會失效。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商家甚至無法知道消費者的意願。比如說一家漢堡店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進店的顧客會喜歡什麼程度的辣醬,保險公司也永遠不會知道,一位年輕有為的白領是需要一個1萬元的全家保險,還是1千元的個人旅行保險。雖然這些場景你沒辦法給使用者任何預設選擇,只能給出任意選擇,靠使用者主動去選,但是你還是可以做一點功課來更好地服務使用者,可以把主動選擇的選項簡化。比如說食物中的辣醬要加多少,這個思考就不需要使用者來處理,不需要使用者說加什麼牌子的辣醬多少毫升,只需要問使用者,需要微辣還是中辣。保險公司的合同當然需要很詳細,但是買保險產品時,使用者要做的選擇不可能有100項,只需要把簡化的、主要的內容告訴使用者就可以了。因為如果一份保險需要使用者做出超過100項的選擇,那這份保險肯定就賣不出去了。

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第二個重點內容:當用戶的想法沒辦法被統一地描述,或者預設選項很有可能會完全違背使用者的意願時,就要使用任意選擇。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當地的文化和宗教習俗、責任問題,以及法律因素。咱們接下來說說選擇的成本考慮。

第三部分

還記得之前我們說的決策疲勞嗎?過多的主動選擇會給選擇的人帶來很多負擔,佔用大量的認知資源。如果你不想為一些選擇付出時間和精力,那可以接受預設選項或者使用代理,減輕決策的負擔,簡化生活,把注意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現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代理,可以幫你處理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雖然可能要多花點錢,但是如果你認為省下的時間和精力更加寶貴,可以讓你在其他方面,比如在工作上更加精進,那麼算起來也很值了。比如說,家裡裝修,你主動去設計,去挑選材料,可能會省錢,但很費事。而如果你選擇家裝公司的預設選項,就可以騰出時間去休息或者工作了。同樣的,檢查合同的時候,你可以僱用律師,那就可以不去學習非常專業的法律知識了。

做選擇的時候,你還要考慮選擇帶來的錯誤成本。也就是說,如果你選擇了某個選項,而它導致的結果不是你想要的,你就要為這個錯誤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時候設計選擇的人瞭解你的情況,但他們只是想賺更多的錢,完全不在乎那些選項是不是符合你的實際情況。比如,保險公司給你推薦理財保險,雖然你可能確實需要一份保險,但是這個型別的保險並不適合你的情況,可保險公司只是單純地想讓你付出更多的錢,如果你接受了保險公司的建議,就會導致財富縮水。在這裡,有些錯誤的成本其實可以忽略不計的,比如網購買點東西,沒比較價格,買貴了。這時候貴了就貴了點吧,沒關係。我們並不是說不要省錢,而是說如果為了省一點點錢,浪費很多時間,那就得不償失了。

除了上面說的因為主動選擇而付出的時間精力,為選擇錯誤而買單的成本之外,預設選擇也會給我們帶來另外的隱形成本,那就是某些選擇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學習機會減少。這一點可能是預設選擇最大的弊端。

比如說使用導航系統來指路,導航會給出一個預設路線,大部分情況下大家都會直接使用導航推薦的路線走。但是完全依賴導航,會導致人們選擇道路的能力越來越弱,沒有導航的時候有些人甚至無法出行。頻繁地使用代理或者其他先進的技術手段,確實會使人們的某些技能退化。如果這個技能的缺失恰好會阻礙你的進步成長,那就很糟糕了。比如投資的能力。在投資領域,如果你只會遵從專家的建議,那投資這個能力基本就沒辦法增長。而投資算是利害關係比較大的一個選擇,很少有人敢給你一個預設選項。即使給你一個預設選項,你懷疑它可靠不可靠,卻也沒辦法判斷。再比如,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利用網路交流越來越方便,但是也減少了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使得一些宅男宅女線上下交流的能力越來越弱。

不過,如果你能夠接受一部分技能退化,來換取另一個方面更多時間和精力的學習,那一些不重要的能力退化就退化了吧。比如我們現在打獵的技能基本為零,而絕大多數人完全沒有因為打獵技能的消失而感到不安。

預設選擇還會讓你的視線變得狹窄。比如說,如果使用音樂App的推薦功能,軟體只能根據你過去的喜好,來推測你現在可能想要收聽的音樂,那你可能就只能聽到固定風格的音樂,沒辦法做其他嘗試。也許有人會問,這個很重要嗎?當然很重要。還記得喬布斯設計的電腦嗎?那些圖形化介面的美學追求,就是源自他大學的時候旁聽字型課的思考。

再比如說,得到App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李笑來老師說,他在編寫英語單詞書的時候就用到了程式設計的技術,雖然那時候他是一個英語教育者,本來是可以不用具備程式設計技術的,但是正是這些“不需要的知識”讓他們的產品脫穎而出,也只有突破了預設選擇的束縛,才能得到更多的選擇,也才有可能帶來更大的創新。反過來說,一旦你使用了預設選擇,就意味著把自己限制在了過去的生活裡,或者限制在了設計選擇的人圈定的範圍裡,拒絕了更加多維的能力和視角的可能性。當你意識到有些必需的技能,會因為預設選擇而得不到學習和鍛鍊時,你就要另外製造機會去學習。如果有必要,可以跳出設計選擇的人圈定的範圍,嘗試新的事物。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最後一點的內容,選擇的成本考慮。這些成本包括,主動選擇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為錯誤的結果而買單的付出,以及學習機會的減少。

總結

說到這兒,今天的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介紹了預設選擇的影響力和它背後的原理,預設選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反抗預設選項需要付出一定的注意力,還要用積極主動的行為去執行,比較麻煩,所以人們很容易對預設選擇產生依賴性。即使人們不嫌麻煩,也會因為決策疲勞,不願意去做積極主動的選擇。除了預設選擇的依賴性之外,損失厭惡的錯覺也會使人們傾向於預設選項。

第二點我們說了任意選擇。對商家來說,很多時候使用者的想法是沒辦法描述出來的,這個時候商家就會讓消費者任意選擇,當面臨文化和宗教習俗不允許、利害關係巨大、需要劃分責任以及法律規定不允許使用預設選擇的時候,也要使用任意選擇。

最後一點我們還說到選擇的成本考慮。面對每天大量的選擇時,你要考慮做主動選擇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不是值得。如果你覺得做這件事很浪費時間和精力,那你可以接受預設選項,或者利用代理幫助你處理。此外,你還要為選擇的結果負責,要考慮選擇的結果會不會有錯誤,適不適合自己。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預設選擇是不是會影響你的成長進步,是不是會限制你的眼界。畢竟我們是終身學習者嘛。

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充斥了大量的預設選擇,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本書的作者認為,這是所有人的福音。如果你每天都面對大量選擇、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會很難控制自己的生活,這會嚴重削弱甚至消滅你處理最感興趣或者最重要問題的能力,甚至威脅你的職業發展,因為如果你缺少時間,那你將缺乏自由。

撰稿:陳敏誠

腦圖:摩西

講述:於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