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種草” 當我草包?

很多人新一年的願望清單上,

列著不少要拔的“草”。

“拔草”在網路上常指消除購買慾望,

與“種草”相對。

“種草”類似於“口碑傳播”“好物分享”,

親歷者、過來人對商品和服務進行測評,

用第一人稱的口吻,

分享真實的心得體驗,

成為“種草筆記”。

別人透過這些筆記,多角度瞭解,

心動了,也有了體驗、購買的想法。

虛假“種草” 當我草包?

這種以信任為基礎的新型購物推薦方式,

近來卻頻頻失信,

讓人對 “買家秀”和“賣家秀”有了更切膚的體驗,

在弄虛作假的質疑聲中,

被消費者吐槽嫌棄。

外出旅行前,

看一看當地網紅飯館的“種草筆記”,

隔著螢幕流口水,

真吃到嘴裡,味同嚼蠟;

藍房子、粉紅沙灘,

明明看到的是仙境,

到了目的地,

卻只有破屋、荒地,

剎那回到人間;

買一款洗面奶,

博主說好用,

自己一用臉卻發癢,

竟是個“三無產品”。

虛假“種草” 當我草包?

虛假“種草筆記”,

上邊歪歪斜斜地寫著“真實”“親歷”的字樣,

仔細看,

卻從字縫裡看出兩個字:欺騙。

虛假“種草” 當我草包?

人們對“種草筆記”的信任,

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這是一種自發式、公益式的分享,

沒有利益關聯。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自己賣多掙多,

明星代言、網紅直播帶貨,也多是生意往來,

相比較而言,

“素人”的真實體驗,成為別樣寶貴的資源。

大家相信“種草筆記”裡是真實描述、真情表達,

可以幫著自己得到好東西,也避坑、掃雷。

可惜的是,

很多博主、達人與商家進行交易,

收取推廣費,

所釋出的內容不再是發自內心的推薦,

蛻變成為軟廣告,

“照騙”引人上鉤,濾鏡過度美化,

把人帶進坑洞、雷區。

虛假“種草” 當我草包?

根據法律法規進行推廣無可厚非,

合理獲得“牛奶麵包”不應制止,

弔詭的是,

他們以分享為名,行廣告營銷之實,

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卻規避著相應的責任,

足夠圓滑,也足夠可恥。

是真正的分享,還是商業的營銷,

消費者很難辨別,

相關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

促進這一新模式良性發展。

虛假“種草” 當我草包?

(某品牌方有償招募“網紅”撰寫虛假“種草筆記”)

僱傭專業寫手和網路水軍虛構“種草筆記”“網紅測評”,

提供代寫、代發、刷單等服務,

60個粉絲的也能接到單,

灰色的產業鏈儼然已經形成。

專業操作外,

虛假套路、“種草”思路也在蔓延,

去餐廳吃飯,

服務員徵求你的同意,

要來你的手機,

編寫一段好評,拍幾張照片,

釋出在平臺上,

回饋給你一頭糖蒜或是一杯飲料。

這種賺取口碑的方式,

蠶食的是信任。

虛假掩蓋不了事實,

消耗信任,崩塌的是自己。

信任是無形的力量,無形的財富,

建立起來不容易,修復起來很艱難,

破壞起來,一張“照騙”足矣。

分享平臺等相關方當明白自己成長壯大的根基,

珍惜使用者的信任,

守住真實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