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公攤,住宅按套內面積算,沒買房的小夥伴有福了

天下之大,唯有房者才能安家落戶,租房的人無論在一個城市或者地區工作和生活多久都會缺乏歸屬感。不是因為外人怎麼看你,也不在於戶籍制度如何限制,而在於自己缺乏一種被束縛的感覺。沒有房產的束縛,一個人很容易就離開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發展。因此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安家需要一套房,無論是平房還是樓房。

不算公攤,住宅按套內面積算,沒買房的小夥伴有福了

可是目前國內的樓市行情頗高,一些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已經超過很多年輕人和他們所在家庭的購買能力。究其原因,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學習香港樓市經驗,將公攤計入銷售面積。這很不好,一些高層住宅樓的公攤面積很大,幾乎達到了標註面積的三分之一,這就出現了一百平米的房子實用面積才70多平方米的奇怪現象。

不算公攤,住宅按套內面積算,沒買房的小夥伴有福了

這些莫須有的面積卻被算入了買房者們的購買成本里,這讓本來就很艱難的年輕剛需買房者們陷入很沉重的貸款負擔中。因此公攤面積這種叫法也被廣大群眾所詬病,民眾強烈要求取消公攤。近日住建部迴應民眾呼籲,釋出了住宅按套內建築計算的規定,實在是大快民心。

不算公攤,住宅按套內面積算,沒買房的小夥伴有福了

不過按套內面積計算有個好處就是起碼大家不需要為私人無法佔有和使用的公共設施付錢,這樣起碼會規範起來,畢竟之前每個樓盤的公攤都會有所不同,有的人花的冤枉錢多(高層),有些人花的少(多層)。無規矩不成方圓,由此新規出臺,起碼以後不必再糾結公攤面積的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