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窮兵黷武,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窮兵黷武,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首先漢武帝窮兵黷武談不上多折騰,依靠衛、霍兩位不世出的軍事奇才,外患算是根本性的解決了。自漠北決戰以後,匈奴只敢做小規模試探,武帝初年泰山壓頂那樣的態勢不復存在。不光對內贏得了民心,對外也為武帝后期放手發展經濟掃除外部威脅。最折騰的算是巫蠱之禍了吧。不光京城內鬥民眾死傷慘重,更重要的是死了一個繼承人。有人認為戾太子是武帝處心積慮害死的,為的是扶持昭帝上位,小編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說法。

漢武帝窮兵黷武,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帝本身認為漢朝不可一直對匈奴用兵,否則會走亡秦的老路。而戾太子一直主張對匈奴人懷柔,這樣父子權力交接,兒子改了老子的政策一點問題都沒有。而戾太子一死,武帝不得不扶持霍光上臺。霍光的權力來源於武帝,因此不可能在武帝死後更改武帝的政策。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改革,證明武帝昏庸,霍光執政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不改革,漢帝國仍不得不繼續對外窮兵黷武,最後大家一起玩完。

漢武帝窮兵黷武,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因此,在武帝任內,武帝不得不做一個艱難的決定:下輪臺罪己詔。你說他繞了一圈,圖什麼呀?況且無論他如何偏愛昭帝,大漢沒了,昭帝只能成為一個亡國之君,下場慘淡,是愛他還是害他?第二,即使武帝在戾太子死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臨終前託孤五大臣,新的政權仍風雨飄搖,至少比戾太子接班要動盪的多。金日磾早死,田千秋缺乏資歷,霍光鬥倒上官桀和桑弘羊完全依靠運氣,如果對方勝利,漢朝恐怕要被折騰散了。

漢武帝窮兵黷武,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之後的昭宣中興,恐怕不是武帝能預料的,所以西漢國祚能那麼長久,運氣的比重要大一些,只能說漢武帝有劉弗陵、劉病已這樣的子孫,算是很幸運的。其次漢朝得國比較正,秦朝統一六國靠的是武力,六國百姓不是很服氣。又碰到二世這種奇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漢朝呢,高祖斬白蛇起義,為民請命,誅秦滅楚,順應民意,自然劉家執政的合法性就比較高。之後文景之治,漢武帝驅逐匈奴,皇家的權威只增不減。

漢武帝窮兵黷武,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所以戾太子死後,為他鳴冤的那麼多,說明民心和士心,還是關心朝政的。正是這些請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武帝,促使後期的撥亂反正。對比一下之後的晉朝,賈后要害司馬遹,大臣、諸侯王、老百姓袖手旁觀,因為你司馬家本身得國不正,現在又自相殘殺,你們殺你們的,關我何事?司馬遹給岳父王衍寫信求助,岳父直接把女兒叫回孃家,之後被石勒抓住還哭訴天下喪亂與我無關。為什麼呢?皇帝不像皇帝,大臣自然不像大臣,上樑不正下樑歪而已。

漢武帝窮兵黷武,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再者“折不折騰”這個問題還是視角問題,站在西漢地方豪強地主、商人和承平日久的普通百姓而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開疆拓土肯定是很“折騰”的,畢竟要把漢初以來七十餘年蓄積的人財物力投入到與匈奴人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肯定是要損害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到後期,漢武帝不得不採取賣官這樣的做法,戰爭的一切代價最終都要轉嫁到老百姓頭上,以至於出現天下戶數減半這樣的情況。

漢武帝窮兵黷武,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最後幸好他及時按住了暫停鍵,後繼人漢昭帝和漢宣帝水平也不差,不然像秦始皇將帝國交給胡亥,加上趙高與之共同作用,就加速了秦朝滅亡。但是站在最高統治者哪裡,做這些事在滿足統治者的征服欲以外,從長遠看,北逐匈奴,南定交趾,西征大宛,東滅朝鮮,同時內政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這些都是有利於形成穩定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