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嚴重警告,嚴重警告!!!此文章很是冗長乏味,如果你能讀到最後一定收穫很大。

由富蘭克林·斯凡執導的電視劇《十二怒漢》橫空出世而又大獲成功。回到作為電影的《十二怒漢》。就像熒幕上數以萬計的電視劇一樣,電視劇《十二怒漢》是也僅僅就是劃過天的星,雖然掀起火熱的浪潮,但拍打在銀幕史的沙灘上無異於瘙癢。而影星亨利·方達不願僅僅只是陣瘙癢,他覺得這個題材值得再次挖掘。隨後,憑著對這個光怪故事足夠的熱愛,亨利依靠自己在眾多製片廠人際關係,找到了羅斯的老搭檔,在當時還不見經傳的西德尼·魯米特來執導電影。終於《十二怒漢》的電影企劃誕生了。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見的1957年最早版本的黑白電影《十二怒漢》,當然這也是這位年輕導演的處女作。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前面說到,這部電影的計劃一大部分全靠亨利一人的努力,包括出資成為製作人,也和原作者羅斯成立了一家新電影製作公司。這也意味著《十二怒漢》這部電影的總投資金額必然不會為天價數字,索幸,這部電影的題材註定了它是小成本製作電影,在導演團隊的成本控制下,最終還節省了六萬美元。提到這種小成本電影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即密室電影。這樣把情節發展的舞臺設定為一個單一場景,意味著登場人物一般也極少且為單一面孔。在這種情況下,由場景和人物數量提供的資訊量不足極有可能造成觀眾觀影過程中的審視疲勞。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發現,密室電影的拍攝重點一般在於敘事,演出效果一般為表現人物形象或情緒所服務。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而第一部《十二怒漢》拍攝於1957年,受當時技術限制,成品也就自然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黑白電影,這對《十二怒漢》的導演及拍攝而言無疑是個難題:黑白的畫面意味著電影畫面的色彩資訊缺失,很多拍攝手法可能會受限,這也可謂是第一世代影視拍攝的頭等難題,更何況單場景的“密室電影”呢。彼短尚可補此長,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十二怒漢》是如何在有限空間鏡頭內來表現更多視覺元素資訊以及演員運用何種演繹方式突顯人物形象與情緒渲染。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影片開始一個升鏡處理簡單交代故事發生地與可以與之聯想到的背景。接下來幾組鏡頭開始具體交代故事背景:轉入室內首先是一個俯視鏡頭接運鏡的一箇中長鏡頭,一個鏡頭把地方法院內的基本狀態容擴進去。同時這也是一個極常見且有趣的開場鏡頭:鏡頭跟隨主體依次變換多次,最後鏡頭聚焦於目的地——庭審現場的門外。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接著切進庭審現場,這個鏡頭的主體實為遠處的12位陪審員即故事的主角們。借法官之口我們能夠得知了實際的背景面貌。(憑藉這一段法官的獨白與動作其實能看出更多的資訊:1。審理漫長,證據已充分,基本可以蓋棺定論;2。法官手握筆無所事事的滑動與扶額又放下的手說明什麼不言而喻,側面反應陪審員們現在的狀態)緊接著平移鏡頭給了12位主角具體的面部特寫。這是第一個表現12位主角具體神態與行為的鏡頭,給了觀眾們一個清晰又粗略的人物總覽。在頗為漫長的開場白後,陪審員們退場,經過視線匹配鏡頭切至被告少年的特寫,接著漸入鏡頭轉至敘事的主戰場——“密室”。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至此,除去結尾處的外場景與中斷論戰的盥洗間場景,整部影片的非核心場景鏡頭基本結束。我花了很大的功夫詳細分析了這段鏡頭,原因不僅僅在於這組鏡頭的拍攝意義在於“交代背景、引起下文”,除卻室內戲,影片的頭尾都為法院外的開闊場景,這兩個首尾呼應的鏡頭實為導演魯米特的一己之願,實際的演出效果也有畫龍點睛之感。至於對此可以做出的解讀在這裡不便提及。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接上文看去,隨著bgm漸起,12位主角們陸續走進主舞臺,在對全屋進行俯視拍攝的鏡頭內閒散地入鏡。群像劇對人物的刻畫必須在有限的時長內最大限度地進行表現,尤其是《十二怒漢》這樣12位體貌性格、職業身份、出身階級迥異的人物,因此接下來的幾組鏡頭著重表現所有人物的行為特徵。這是第二次對主角全員的具體刻畫,並且更加細緻具體,著意與為觀眾們快速瞭解人物概況。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與此同時也間接交代客觀環境特徵——悶熱,不能啟動的電風扇、老舊卡閉的懸窗、窗外氤氳的天色、不停擦拭的手帕……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從這部分的室內戲開始就幾乎不會不會再出現影片開始那樣的長景頭或富含變化的運鏡技巧,一方面因為是前面提到的鏡頭空間有限;另一方面這樣的簡單的固定機位拍攝更容易突出鏡頭表現主體(比如人物的中近景和特寫)。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從故事敘事角度來說,“密室”主體故事結構可以簡單分為三段——以兩次中場休息為分界點。其分別臨界於第二次投票後,以及第三次投票後。兩次投票又依次為2比10和6比6,不難看出,這兩次投票清晰劃分出主人公八號陪審員在辯論中引導投票走向的脈絡。再從拍攝角度來看,更重要的是的三次投票後的中場休息,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分水嶺。我們曾說到客觀環境的悶熱顯而易見,這樣的環境同樣引導著人物的情緒變化,而第三次投票票型是基於八號陪審員將老人證言推翻的小高潮而引出的結果,隨著此前室內愈加悶熱,眾人各自的內心也愈加躁動,室內光照處於較為明亮的狀態,光源選擇把人物面部打得鋥亮。而在這條分水嶺之後,天降大雨,室內燥熱的空氣得以飄升,人物內心的躁動逐漸趨於平靜,此時室內光照結構發生了變化,整體光影效果偏於黯淡,人物臉部的特寫也不再顯得鋥亮。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這部電影表現人物的激烈情緒習慣從人物的狀態變化入手,比如原本站著,突然站了起來——這樣的配合鏡頭的變化——從一個人物的俯視鏡頭變化為平視乃至仰視鏡頭,輕鬆突顯人物由激烈情緒所帶來的壓迫感。這種拍攝手法在後半段對三號陪審員的演出處理上尤為明顯(表現他身上投射印象的矛盾),基本在後半段即使是他坐著的鏡頭也帶有微微仰角。最後論戰結束,眾人的情緒波動經歷反覆的高低浮動後緩緩捋平,一個對著桌子的移鏡頭,藉由桌上的物件帶領觀眾們對影片進行回味,然後漸入轉為外景拍攝,人物的離場,雨過天晴,人的交談,切至搖鏡跟隨主體的離去,這組鏡頭轉向開闊,和影片開始的仰式鏡頭相反,最後採用俯視鏡頭,完成電影的首尾呼應,相得益彰。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有些演出效果還可能基於社會學與心理學所表現,比如匿名投票成為八號反戈一擊的開始——盲從行為在一定隱蔽性下得以避免;比如九號對老人做假證的動機推定——細緻觀察與社會認知;再比如八號在桌上一步步力挽狂瀾其間與眾人論辯的話術技巧——低價進入、退而求次……這些原作者羅斯所的劇本中的關於社會現象、心理玄機、法制體系的思考被魯米特用鏡頭語言帶著自己的獨特見解表現出不一般的熒幕維度,不難不讓人心生敬佩。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透過電影看更多,回到標題,我們說回“密室”電影通常的變現手法在故事推進和人物情緒渲染上,再往下,敘事與人物表現通常又是由電影的哪一部分所帶動的呢?當然是人物的對白。我們在比較幾個有名的“密室”電影——《這個男人來著地球》《完美陌生人》《活埋》……就能發現這些電影不約而同的在對於演員的對白上傾注了精力,無論從臺本而言還是從演員自身的臺詞功底而言,這些對話或獨白或充滿邏輯性或充滿不同角度的矛盾與衝突,能夠帶動觀眾們的思考或共鳴。打破原有大環境在封閉空間中將固有認知打破做到人性的自然流露,加上富有思辨性的對白與行為表現,這就是“密室”電影雖“短小”但“精悍”的不二法門。

《十二怒漢》從不一樣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不能不說的經典

關於《十二怒漢》1957版的日後談:1957年《十二怒漢》於紐約首都劇院首映,但令人遺憾的是,票房慘淡,電影是賠錢貨不假。但我想投資且出演主角的亨利·放達不會認為這是部“賠錢貨”,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電影市場良好的口碑、1958年的歐斯卡金像獎提名,同時也為導演魯米特贏得了一座柏林金熊。時至今日,我們許多人對美國司法體系中陪審團的認知也來源於這部電影,如今《十二怒漢》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法庭片”,我們對這部電影高度也可從前人今人的評判中窺見一斑,這部初版的黑白電影后幾經翻拍,也在多個國家被翻拍致敬,《十二怒漢》已然作為一個電影文化符號烙在了熒屏之上。

這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第一次做這樣形式的講解,有說得不好的地方請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