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絕做一個隱形的語言暴力者

“我覺得你根本不愛我”、“你這樣做是錯的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我們習以為常的類似這樣的交流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語言可以是一扇窗戶,語言也可以是一堵牆。以前在校的學生調皮老師有時候會動手“管教”學生,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舉報,老師們如今管教的方式已經拒絕肢體暴力,但部分老師走向了另一方:語言暴力。很多學生因為老師的幾句諷刺就跳樓自盡。旁人看來可能更多地在評論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怎麼這麼差, 幾句話就受不了了?可世界上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你沒經歷過的就沒資格去說別人為什麼那麼差。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絕做一個隱形的語言暴力者

為什麼會有暴力溝通呢?首要因素就是我們擅於道德評判別人。以自己的主觀臆斷去盲目評論會讓別人的情緒受到影響,而這種影響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負面的。比如“前面那個人老是隨地亂扔垃圾,真沒素質”,聽起來好像十分正義的這句話,其實就是你的道德評判。試想一下如果你因為著急趕著去面試或者有其他十分緊急的事情,而你手裡是剛剛擦完手的衛生紙,你會找個垃圾桶把他扔進去嗎?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絕做一個隱形的語言暴力者

其次是因為比較。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就是“XXX這次考試又比你考得高”、“XXX考的大學是985”、“XXX找了一份國企工作你能不能向人家看齊?”這種比較不只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十分巨大的危險,而且對每一個成年人來說,被比較不如別人都是十分令人難過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絕做一個隱形的語言暴力者

接著是責任迴避。有些人總喜歡說我太難了,不得不做完這個表格才能睡覺,因為明天開會領導要用。這就是典型的責任迴避。你應該說,因為我得到了該有的報酬,所以我應該做該做的事情,故我選擇做完表格再入睡。選擇和被迫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不信你試試。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絕做一個隱形的語言暴力者

【樊登音影片】非暴力溝通

檢視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絕做一個隱形的語言暴力者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強人所難,即用威脅的語氣要求別人做某件事。這對別人就是一種語言綁架。比如樊登在解讀《非暴力溝通》時所舉的例子,“你這次考的成績很低媽媽很難過”。大家肯定會說這句話很正常,沒有任何語言暴力的成分,但其實這恰恰就是一句語言暴力。為什麼呢?孩子的成績和父母的心情低落之間存在必然關係嗎?未必如此,有些暴發戶的孩子考了倒數第二名父母都會開懷大笑說我兒子比我強,我當年都是倒數第一。你的情緒低落是因為你想要孩子考高分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是你的需求,而不應該把所有責任都壓在孩子身上,這樣孩子就會認為好好學習是為了讓你開心,而不是真正熱愛帶著求知的精神去學習,這樣的學習雖然可能也會取得良好的成績,但孩子內心對學習的牴觸情緒已經悄悄埋下了種子。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絕做一個隱形的語言暴力者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的確,如果我們能區分事實和觀點,並在溝通時明確陳述事實表達觀點,那麼你就成為了一個非暴力的溝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