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關於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這一條,歷史給我們的結論是朱元璋為了集權,為了皇帝集權所以才要廢除丞相制,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未必。

“胡惟庸案”始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終結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歷經十年,被株連殺掉人多達三萬多人,可以說是明朝第二大案

,第一案是空印案,讓朱元璋徹底不相信官僚集團,殺得天下官員人人膽寒,說的其實就是空印案。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根據《明史》記載,當時的右丞相胡惟庸驕橫霸道,獨攬大權,以下犯上,甚至還意圖謀反,只不過是最終謀反失敗,被朱元璋剿滅。而與胡惟庸有關的一干人等,也都被處理。

其實這件事要從明初開始。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洪武初年的黨爭,主要是兩個派別之間的鬥爭,其一是以李善長領導的淮西黨,另一個則是以劉基領導的浙東黨。

在長期的互相傾軋與鬥爭中,浙東集團的領袖劉基逐漸失去了皇帝朱元璋的信任,為了除掉劉基,朱元璋任用了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胡惟庸。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朱元璋先是革了劉基的職,隨後又暗中指使本就與劉基不合的胡惟庸做了些手腳,送劉基歸西。劉基死了,李善長又有了隱退的意思,那麼朝堂之上說話聲音最響的,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新任丞相胡惟庸。

就在胡惟庸洋洋自得,認為自己能夠走到今天這個位置是由於本身實力強勁的時候,他並沒有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他之所以能夠擊敗劉基,靠的全是朱元璋的支援。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在胡惟庸看來,自己在朝堂之上已經能做到一手遮天了,只要自己能夠繼續努力發展自己的勢力,哪怕要取代朱元璋也不是什麼難事。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錯了,徹徹底底地錯了。

劉基死後,漸漸膨脹的胡惟庸開始貪汙受賄,排擠其他黨派,甚至企圖挑戰皇權,許多事務不經上報就擅自決斷。

最終胡惟庸被殺,朱元璋在處理完胡惟庸案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丞相制度。於是後人很多在這裡都認為朱元璋的目的是為了封建皇帝集權。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但是其實從結果來看並沒有成功,丞相制度的廢除,六部事宜由皇帝直接處理。這就導致了皇帝的工作量大大的增加,國之事務,無論大小,都需要皇帝親自處理。

丞相制度廢除之後,朱元璋平均一天要看兩百份奏摺,處理三四百件事情,這樣的工作量,不是每個人都能應付得了的。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由於朱棣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造成他無法兼顧國事,於是一個幫助皇帝處理政事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

內閣建立的初期,由於朱棣還是比較精明能幹,繼承了朱元璋的本領,可以很好的統領內閣。

但是朱棣之後,內閣的權力日漸強盛,漸漸的皇室失去對內閣的掌控,出現了一群叫做內閣大學士的人,這群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之外,其餘的一切都跟丞相沒有區別。更有甚者,他們的權利超過了前朝的任何一個丞相。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發展到後期,內閣大臣不但處理國家事務,甚至還干涉皇帝的私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萬曆時期,明神宗朱翊鈞因立誰為太子的事情,與內閣爭執十幾年。這樣的事情,在明以前是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

可以說廢除丞相制度徹頭徹尾的失敗了,那麼為什麼會失敗呢?其實並不只是皇帝的事情太多不得不設立內閣制度的原因。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我們都直到丞相制度最開始其實就是一箇中介作用,負責調和皇帝和百官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丞相其實是一個潤滑油,調和皇權和官僚集團之間的衝突。

這個作用其實就註定了這個位置不可能被取消,丞相可能被取消,但是這個位置不可能被取消,比如蜀漢在諸葛亮之後也曾經廢除呈現,但是依然有三公來代替這個位置,東漢也是如此。

至於說丞相謀反其實也是一個悖論,曹操是丞相謀反,但是那是因為曹操本來就是自成一派的軍閥,真正正統的皇帝任命的丞相有幾個是造反並且成功的呢?

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朱元璋的目的或許並不是丞相制!

而且從明朝後來的狀況也可以發現,取消了一個丞相,內閣沒有的丞相的框架,反而更加強大,更加肆無忌憚,真正成為了中國古代官僚集團的巔峰,至於滿清的那個所謂官員其實並不是什麼官僚集團,而是他們滿族主子的一群狗罷了。

或許朱元璋真正想要的並不是廢除丞相制,因為她明白丞相這個位置是不可能取消的,他想要的是透過廢除丞相來消除所有對皇權的威脅,為朱允炆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