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殺熟為何屢禁不止

大資料時代下,大家的隱私無所遁形,平臺會很聰明的給你推薦你更可能感興趣的東西,讓你買單。不僅如此,如果平臺發現你很習慣使用他們,會得到不公平的待遇,比如,新使用者100塊可以買到的東西,你一個買了會員的老客戶,可能需要120······

類似的事件不在少數,在投訴平臺,有網友反映,團購用餐套餐時,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套餐,不同手機就會顯示不同金額;還有消費者投訴,線上預訂酒店標間時頁面標價為87元/晚,可付完款後標價卻下降了5;在某購物軟體上購買路由器時,自己作為會員賬號購買價格顯示的是649元,可普通賬號購買僅需要579元。

大資料殺熟為何屢禁不止

有分析師表示,大資料殺熟”之所以屢禁不絕,從平臺商家的角度來看,熟客基本都是會員,能花錢或者透過非免費方式成為會員的使用者大都是忠誠度較高、消費能力更強的使用者,消費需求相對而言更加剛性,這些使用者對價格相對不敏感,更注重消費效率與體驗。加之平臺與使用者資訊不對稱,平臺透過資料分析、頁面設定、資訊隱藏等方式展示高價商品,使得使用者不知不覺就被“殺熟”了。

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大資料殺熟”高度重視並出臺了相關規定,將在《管理規定》於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

看過一眼的東西被頻繁推薦,甚至是跨平臺“廣告”……近年來,演算法廣泛應用的同時,“大資料殺熟”、誘導沉迷等不合理問題也深刻影響著正常的傳播秩序。

有網友表示,大資料殺熟,就是大資料時代的品牌溢價……這是營銷的本質;各種隱私的被抓取都是為了殺生熟,從末端截取才能從根本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