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題記

以經印心,滿天梵音。

以心印經,一地疏影。

心不印心,經不印經。

如水洗水,似金博金。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0。3

序篇

大慧菩薩問佛之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宋刊本·京都大學東方學圖書館藏本)

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

仰諮尊中上。

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

自覺之境界。

◎此處至結束,按照科判,均屬於正宗分,因為本經所傳來者不完整,所以無流通分,為便於詮釋,可將此處開始至“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單獨列為第二部分,以此為總問總答。而從“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至全經結束判為第三部分,以其為分問分答。

此處大慧說“通達於大乘”,顯見本經所論為大乘之意旨。

“今以百八義”與本段結束時佛所說“是百八句”相通,則百八義即百八句,亦可說一句即含百八義,而一義即含百八句,均可。

據憨山大師的詮釋,則“此百八句,總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見而立。謂凡夫外道見三界實是有法,為有句。二乘見三界是無法,為無句。菩薩見三界即真即俗,為亦有亦無句。而卻指佛見三界非真非俗,為非有非無句。”以上合計一百句。此外,“外道自宗立有無一異俱不俱常無常等四句,各執一見,此皆不出常情分別計度”,因此,“以邪正之見有八,所見之境有百,故流支雲百八見”。簡單而言,所謂“百”是指所觀之事物物件,而所謂“八”是指觀照的見解。以第一義諦而言,均非究竟實相,因為有能觀、有所觀,即落於能所之對待中。於正位中,均應遣除。

“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顯示本經所說不但為大乘之法,並且是大乘之最究竟、最圓滿之法,因此法系佛從其自覺之境界中所流出。然而,自覺之境界本無言說,是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處,但此處佛自無法言詮之境界中,善權方便,巧為施設,敷陳名相,演示義理。即“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之謂。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以下大慧所問,共四十八首偈頌,涉及領域廣泛,包含主題眾多,幾乎涉及世間安立與出世間之修行的各個方面。歷來在闡釋時,或者僅僅就字面進行解讀而不加詮釋,或者歸為幾類進行詮釋。呂澂將此一段分為四節,具體如下:

首節共八頌,即從“云何淨其念”至“云何意及識”問定;

第二節共十頌,即從“云何生與滅”至“幾戒眾生性”問見;

第三節共十九頌,即從“誰生諸寶性”至“如是等無量”,問離見成智事;

第四節共十一頌,即從“云何為化佛”至“仙闥婆充滿”,問佛;

呂澂的分段可以從總體上把握這一段的主題,但是分得較為寬泛也不利於細密的梳理。所以以下則參考太虛大師之分段,大致分為二十二個小節。此外,此二十二小節又可以與呂澂所分四節大致上進行融通,圖示如下: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云何淨其念?

云何念增長?云何見痴惑?

云何惑增長?

◎此節所問為迷悟之根本。

不但佛之所答為有因緣故而答,大慧之所問亦為有因緣故而問,此因緣即是“念增長”與“惑增長”之二事。所以可見佛之所答則是從“自覺之境界”中生起,而大慧之所問也是從修行之程途中產生。

“念”即正念,“淨其念”即得其正念,乃至能夠正念相續、漸次圓滿,所以稱為“念增長”。

“惑”即迷惑顛倒,“見痴惑”者,含見惑、思惑,也即見煩惱、思煩惱,“惑增長”即見思煩惱不斷增長、相續不絕。

這一段唐譯為:“云何起計度?云何淨計度?云何起迷惑?云何淨迷惑?”與求譯不同處,求譯先問悟而後問迷,實譯先問迷而後問悟,彼此順序剛好相反。

《宗通》解道:“初起計度,即是見惑,故淨計度即為淨其念也;計度增長,即是迷惑,故正念增長即為淨迷惑也。唐譯分淺深而對治之,似涉直遂,不如此譯既息妄想而淨其念矣。此念云何而增長?既起見痴而名為惑矣。此惑云何而增長語更含蓄,只此一念迷悟,便生出十界依正因果、種種之相。有善者,有更善者,有迷者,有更迷者。不知從何而起,蓋欲窮十界生起之源也。”因此,也可以說以下種種設問也都不離開這一念迷悟,因為迷悟所以有凡聖境界差別、心行差別,也因為迷悟方有修行建立之可能與必要,直至最終以佛法僧三寶作一個超越性的收攝。

何故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受次?

何故名無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

何等禪境界?

云何有三乘?

惟願為解說。

◎此節所問為佛教化之相。

“相及諸外道”中“相”字當連上句讀,即“剎土化相”,《觀經記》釋:“剎土化相,通指二土,謂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以約名相,故不言寂光。”

“無受”即無學,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故名“無受”。

“無受次”即“次無受”,也即指三乘有學。

“無受次”及“無受”通於三乘,而佛子則當專指菩薩乘行者,也即大乘行者。

三乘雖別,解脫則同。既言解脫,則當有解脫所至之處所,又當有解脫之主體,又當有解脫之受用,於此不能不有疑,所以問“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何等禪境界?”

緣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云何俱異說?

云何為增長?

◎此節所問為世間諸法之緣起總相。

緣起為正理,正理不明,則以為有作者及所作,並建立一異等。

此處據《觀經記》解:“緣起問正法,下二句,問外道邪見因何而起。“《合轍》也作同樣解釋:“緣起既從寂滅心生,云何復有種種差別,如外道有計能作、所作、有無、一異、俱不俱等。”

《義記》則解讀為:“何作者,問造作善惡業;所作者,問善惡業所作果。俱異者,非能作亦非所作。”與《觀經記》及《合轍》均不同,仔細推尋,似當以《觀經記》及《合轍》為妥。

云何無色定,

及以滅正受?云何為想滅?

何因從定覺?

◎此節所問為禪定之差別。

“無色定”即四空定,通佛法與外道,“滅正受”即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不還果以上聖者所入,“想滅”即無想定,為外道所修。

“從定覺”即從定而起,意謂假如已滅受想,則何因能從定而覺?假如能覺,則滅義不成,於此有疑,故設此問。

云何所作生,

進去及持身?云何現分別?

云何生諸地?

破三有者誰?

何處身云何?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勝子?

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

最勝為我說。

◎此節所問為菩薩之行果。

此全錄《義記》所解:“所作生者,明修聖因以生聖果之德,由因生果也。進去及持身者,明身去住之意;言菩薩身從一地至一地進修上去,而又安住於當地之上也。現分別者,無分別中重現起分別也。生諸地者,漸入諸地而增進也。破三有者,三界業依三界煩惱而造,問誰菩薩破除三界之惑業而出三界也。何處身者,菩薩破除三有,身在何處也。往生何所至,生至何處淨土也。最勝子,佛子也;佛為世出世間之最勝者故。何因得神通兩句,問如何得神通及三昧也。三昧心者,問如何為三昧相應之心也。”

云何名為藏?

云何意及識?云何生與滅?

云何見已還?

云何為種姓,

非種及心量?云何建立相,

及與非我義?

云何無眾生?

云何世俗說?

◎此節所問為唯識無我之根本要義。

既言唯識,如來藏識本來是一,為何又有藏識(即第八識)、意(即第七末那識)以及前六識的分別?

“生與滅”即因妄見故有生滅;“見已還”魏譯為“斷所見”,即指還滅虛妄生滅之見,而證無生滅。

生滅之中本無生滅,即凡聖同稟此不生滅之真心,為何又有種性差別?所以問“云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

心既然無相,為何又有我人眾生等相之顯現?所以問“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

既然無相無眾生,為何又隨順世俗有名言施設?所以問“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

云何為斷見,

及常見不生?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違?

云何當來世,

種種諸異部?

◎此節所問為斷見、常見之根本相違。

斷見與常見雖異,但都屬於生滅一邊攝,佛證不生,所以問“云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

佛與外道說法既異,如何辨析、融攝外道所說而歸於正法之中?

佛所說法既然是一,為何將來又有種種部派的教法差別?

云何空何因?

云何剎那壞?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動?

何因如幻夢,

闥婆城,世間熱時焰,

及與水月光?

◎此節所問為世間諸有為相。

此處八句及以下四句,《觀經記》中連在一起作了總的解釋,全錄其文:“此十二句,通問世界眾生都是有相之法,因何而有生滅不生滅、常與無常、真妄之不同也。初二句,魏譯雲:‘云何名為空,云何念不住。’此蓋問依報世界為何而有成住壞空,特舉壞空以攝成住。‘云何胎藏生’一句,問正報眾生為何而有生死遷流,蓋舉生以攝死耳。‘云何世不動’一句,義該上世界眾生見今而有遷變無常,為何而說常住不動。蓋世字指有情無情二世間。‘何因如幻夢’下四句,唐譯雲‘云何諸世間,如幻亦如夢’等。意謂上諸眾生世界有為法之現今實有,為何而說如幻等不實。‘何因說覺支’下二句,謂如何覺上世間諸法不實,當體常住者,則為正智。蓋覺支菩提,總指正智也。‘云何國土亂’二句,謂如何見上世間諸法是實有無常者,名為有見。蓋亂即生滅不停,有見即妄想分別也。”

何因說覺支,

及與菩提分?云何國土亂?

云何作有見?

◎此節所問為漏、無漏法。

見上節所解。

云何不生滅,

世如虛空華?云何覺世間?

云何說離字?

離妄想者誰?

云何虛空譬?如實有幾種?

幾波羅蜜心?

何因度諸地?

誰至無所受?何等二無我?

云何爾焰淨?

諸智有幾種?

幾戒眾生性?

◎此節所問為覺悟而成佛之所依、所緣、以及次第建立。

依據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而言,前六句所問為如如相,後八句所問為正智相。

真如實際既然是一,為何又有修行的頓漸差別,所以問“如實有幾種”,即問如實之智境。

“幾波羅蜜心”是因行差別。“諸地”是地位階級,此處主要指菩薩乘修行者之十地次第。“度”即超越升進。

升超十地,圓滿佛果,唯如如與如如智,而無所受,故問“誰至無所受”。

“二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爾焰淨”即所知障淨。

正智雖一,但又能隨方設教,所以問“諸智有幾種”。

“幾戒眾生性”即眾生根性有幾種,由此建立教戒有幾種。

到此節為止,按照呂澂先生的分節,問定、問見兩節已畢,以下則主要是問菩薩化導眾生、成就種種差別智的事相,以及問三寶之事,解讀從略。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宋刊本·京都大學東方學圖書館藏本)

誰生諸寶性,

摩尼真珠等?誰生諸語言,

眾生種種性?

明處及伎術,

誰之所顯示?伽陀有幾種,

長頌及短頌?

成為有幾種?

云何名為論?

◎此節所問為五明工巧諸法,即世間之學問、技術。

云何生飲食,

及生諸愛慾?云何名為王,

轉輪及小王?

云何守護國?

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

星宿及日月?

◎此節所問為世間諸法。“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慾”如所謂“男女飲食,人之大欲存焉”。

解脫修行者,

是各有幾種?弟子有幾種?

云何阿

梨?

佛復有幾種?

復有幾種生?

◎此節所問為出世間正法。

魔及諸異學,

彼各有幾種?自性及與心,

彼復各幾種?

云何施設量?

惟願最勝說。

◎此節所問為外道之法。

云何空風雲?

云何念聰明?云何為林樹?

云何為蔓草?

云何象馬鹿?

云何而捕取?云何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師攝?

云何一闡提?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此節合問有情世間。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禪師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

眾生生諸趣,

何相何像類?云何為財富?

何因致財富?

云何為釋種?

何因有釋種?云何甘蔗種?

無上尊願說。

◎此節問修行之人、事、法。

云何長苦仙?

彼云何教授?如來云何於,

一切時剎現,

種種名色類,

最勝子圍繞?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斷肉?

食肉諸種類,

何因故食肉?

◎此節問內外律儀。

云何日月形,

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

側住覆世界,

如因陀羅網,

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

狀種種諸華,

或離日月光,

如是等無量?

◎此節問世界諸相。

云何為化佛?

云何報生佛?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云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

離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

誰當持正法?天師住久如?

正法幾時住?

◎此節問佛寶。

悉檀及與見,

各復有幾種?毗尼比丘分,

云何何因緣?

彼諸最勝子,

緣覺及聲聞,何因百變易?

云何百無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間?云何為七地?

惟願為演說。

◎此節問法寶。

僧伽有幾種?

云何為壞僧?云何醫方論?

是復何因緣?

◎此節問僧寶。

何故大牟尼,

唱說如是言,迦

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

演說真實義,

而復為眾生,

分別說心量?何因男女林,

訶梨阿摩勒,

雞羅及鐵圍,

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

仙闥婆充滿?

◎此節重問佛、法、僧、三寶。

以上共分為二十二個專題。

上述所問種種,為世間、出世間之一切差別相。所謂“根本智易得,差別智難明”,則大慧此時,已經得根本智,處於菩薩階位,所修學者是在一切智上,需至於佛地才能滿一切種智,而成無上菩提。

常人日常生活於現象之世界當中,日用而不知,習見而不疑,唯有發起對於人生世間之疑惑,才能由此而得到解脫智慧。則觸目所見,一切無非是疑,不僅看見世間已然如此,還需明瞭世間何以如此?因此,雖然掃蕩一切,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就世間之安立而言,又有其種種理則,不過均不離一心之作用。

以上大慧所問,共約兩百句,如果以“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誰”等作為問句,則約一百三十餘問。

(未完,待續)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本系列歷史文章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1:修訂說明及前言

2020-02-23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2:總論(上)

2020-03-08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3:總論(中)

2020-03-15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4:總論(下)

2020-03-22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5:談錫永《新譯》序言略議

2020-03-29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6:佛為什麼要在楞伽山上講這部《楞伽經》?

2020-04-05

《楞伽經》對讀析義8:大慧菩薩百八問

《楞伽經》對讀析義7:大慧菩薩偈頌讚佛

2020-04-19

分享轉發,傳無盡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