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叔衡》把抽象的理想信仰藝術化

作者:仲呈祥

編者按:

12月18日下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新片論壇——電影《何叔衡》專家觀摩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在會上盛讚該片“把抽象的理想信仰藝術化”。本文為他的觀點節選。

電影《何叔衡》把抽象的理想信仰藝術化

為何叔衡同志在銀幕上立傳,是新時代中國電影人的神聖使命和時代擔當,這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大的現實意義,是用藝術和審美的方式,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怎麼在中國大地上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電影《何叔衡》把抽象的理想信仰藝術化

我們現在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像何叔衡、謝覺哉這一批革命前輩,他們都是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出來的仁人志士,先知先覺者,是那個時代思想的領航人。但是他們是怎麼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呢?這部影片非常形象、生動地告訴了我們:何叔衡身上,什麼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條是民本。民本思想即一切都是為了人民,一切都是為了人。把馬克思主義中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個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基本條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相結合,在何叔衡身上完全體現出來了。

比如影片中,他對張清泉婚姻的處理方式,完全是注入了一種中華文化的民本思想,一種人文關懷。這不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嗎?何叔衡身上就體現出來了,這是觀影過程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

電影《何叔衡》把抽象的理想信仰藝術化

我們當然需要肯定那些投資巨大,影響巨大,票房非常高的影片,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大量的影片不是這類頭部影片,我們也應該關注那些中小成本的影片。

電影《何叔衡》不能僅僅靠電影院線發行,這類影片為什麼不能在進行黨史教育的時候,走進學校、工廠、部隊呢?。我認為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它的社會價值,透過藝術的形式感染我們的觀眾,特別是培養我們的青少年。

電影不能只看票房,要看它的精神效益,這樣才能培根鑄魂,然後講以藝通心。藝術是通心的,不是隻通視聽感官身體上的刺激,不是有多少刺激的鏡頭就能解決問題的,通心的高度更能通向世界。為什麼謝飛老師有些電影能走出國門,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因為他抓住了藝術通心這個根本規律。

電影《何叔衡》的導演劉苗苗在藝術通心這一點上,是非常清晰和自覺的,總是注意寫人心,寫人情,寫人的精神,最後奔向了高遠的精神境界,把抽象的理想信仰藝術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