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語堂先生散文有感

讀林語堂先生散文有感

讀林語堂先生散文有感

(作者:郄愛萍)

讀林語堂先生的散文,你會感覺如遇涓涓流水,或看見波光粼粼的湖面給人一種明淨、逶迤、舒心、安然和恬淡,在一鱗一爪講述的細節中感受生活的味道、以及林先生的真知灼見和博大胸懷。

林語堂先生主張文章的味道,恰如林老先生在他的《文章五味》中說的:“嘗謂文章之有五味,亦猶飲食。酸、甜、苦、辣、鹹淡,缺一不可。鹹淡為五味之正,言論要以淺顯明白曉暢為主,可以讀之不厭。”可見鹹淡、淺顯明白,是林先生主張為文之要素和特點。

他本人也一定是這樣要求自己的文章的,所以林先生的文字讀起來生活化十足,點點滴滴都讓你覺得很有意思,很有道理,而且告訴你,生活本就是這個樣子,不緊不慢,不緩不急,或抑揚頓挫,節奏徐徐。

你會想:哦,這就是生活,平凡、平淡的生活,卻是有滋有味,活色生香,又不乏哲理和思想在其中呢。或許他老人家就是有意識將人們認為難於理解、費解的哲學、思想、真知生活化,平凡化,進而又將生活化的哲理散落於文章的字裡行間,行文至此,緩緩流淌,讓你不知不覺沐浴其中。

林語堂先生的散文也不乏風趣幽默。文字裡透著和讀者的親近,讓你覺得有趣、好玩兒。當然他批評起來也嚴苛苛求。比如他老說:“近閱時文,多帶酸味,文人不敢直言,乃趨入歧途,社論名家所作,大抵婉約而不豪放,如纏足婦人。”哈哈,看來文章酸味過重,拖泥帶水,反反覆覆、邋邋遢遢像小腳女人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樣子,是不受林先生待見的。

不知是否是老先生的寫作特點,還是在五味的文章裡他老人家專和女人過不去。接下來他說:“那些專說門面話和恭維要人,而字裡行間求之。似有一肚子騷氣,鬱而不宣,其味苦澀,令人讀得如見歌伎苦笑。”看看!沒幾句話,老先生便把裹足婦人和歌伎苦笑“罵”了個遍。用在五味的文章中一抒他老人家胸中之塊壘。也再一次表明林先生確實討厭那種吞吞吐吐、彆彆扭扭的東西。

林語堂先生對“文德”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文德不同於“德育”。文章要提倡文德文品沒錯,但是要和道德聯絡起來,未免牛頭不對馬嘴。

文德首先是要有文章,沒有文章何來文德。所以“文德乃指文人必有的個性,故其第一義是誠,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見我真面目,此種文章始有性靈有骨氣。”即誠信、真摯、筆調、骨氣是文德之要義。

一個寫文章的人其本來的面目都不敢示人,遮遮掩掩,心口不一,怎麼能寫出文德之文章呢。然而你硬要“變屈原為當代名相,則離騷亡,變宋玉為謹願塾師,則女神賦滅。東方朔板起道學生面孔,則不其成為東方朔,司馬相如不敢有戀愛寡婦的膽量,大概也不會有做《子虛》、《上林賦》的才略”。

在封建年代,敢於誘惑寡婦確需要相當之勇氣,且不說膽量問題,單單說這種行為就於當時的風尚、道德相違背。在那個時代如果說司馬相如有道德,有人品,打死古代人和現代人也不會信的,但你不能說他的文章沒文德。

其實,數一數你就會發現,史上不少名人文章家,他們的道德、德性用現代的標準,甚至用當時的標準來評判,都是極不合格的。但你又不能說他們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文德”之事,看來還蠻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