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飲食變遷史

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不過這也是有記錄有王朝以來的五千年,實際上在更為遙遠的年代就已經出現了人類,相比於我們現在的豐衣足食,遠古人民的待遇就沒有那麼好了,那麼遠古人民吃的是什麼呢?

很多我們現在最常見的農作物,在遠古時期都是根據野生的植株栽培而成,根據考古研究發現,早在新石器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種植了粟、稻。

中華民族的飲食變遷史

中華民族的飲食變遷史

粟就是我們現在的小米,起源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不過在早期,粟就是狗尾巴草,果實遠比現在人工培育過得來的小。粟的成長週期短,僅3~4個月左右就可以長成,且具有耐旱、貧瘠土壤和耐儲藏的優勢,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屬於當時重要的農作物之一。

中華民族的飲食變遷史

而另外一種我們熟悉的就是稻了,稻的歷史也是十分久遠,據浙江

餘姚

河姆渡發掘考證,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這裡就已種植水稻。早期,稻的主要種植區域就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水源豐富,非常適宜水稻的種植。而現在中國重要的種植基地,大東北地區,早年還被稱為北大荒,被認為這是資源匱乏、氣候糟糕的地方,直到凍土的發現,才讓中國區域被斷定為土壤肥沃,營養物質豐厚的地方,然後變成了現在的北大倉,東北五常大米也變成了聞名中國乃至世界的大米。

中華民族的飲食變遷史

除此之外,到了商、周時期,我國的農作物的品種開始明顯增加,糧食作物主要有:粟、稻、稷(俗稱糜子)、麥、菽(大豆)等,基本上具備了後世的主要糧食作物。

到了明朝時期,隨著鄭和下西洋帶來的海運,多個農作物傳入了中國,如番茄、土豆還有玉米。尤其是玉米,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糧食壓力。

中華民族的飲食變遷史

看看如今的餐桌,已經不單單追求於美味了,更加註意個人營養健康,相比於之前的求溫飽到如今的求健康,跨度不是一點半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