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最近一位國內好友推薦我看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我在網上找了找,第一次搜尋時跳出了“芬蘭”,“日本”,“印度”三個影片,當時已經有點晚了,只能先挑一個來看,我想了一會兒點開了印度篇。

芬蘭所代表的北歐教育有著自由,平等,尊重,包容這些很鮮明的特點;在我們的近鄰日本,教育也是它的一張名片,強調集體,意志力,規則,秩序,這些是提到日本教育時我腦子裡閃過的詞彙。

《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對於芬蘭和日本,我不看片子大體上也能猜到一些內容,所以對於印度更加好奇,急切的想看看。

印度和中國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人口多,競爭大,在過去20年裡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環境破壞,貧富懸殊等;但是我們也有很多不同,文化,宗教,習俗風化。。。 總之說到印度,多少有那麼一點神秘色彩吧。

我在留學的時候也認識了不少印度同學,他們給我的印象確實像紀錄片裡最後那位教授說的,印度人敢於表達自己,有自信,做什麼事情往往先幹起來再說。

我一邊幫大家梳理這集紀錄片,一邊聊聊我的印度朋友的看法吧。

《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1。

“思辨”的特色

紀錄片一開始提到的是印度教育中的“思辨”特色,鏡頭對準了西孟加大學的法律課堂,我們看到了法學教授和學生在課堂上就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復仇的話題展開了討論和辯論。

片子中的印度學生提到,在任何一所好的大學,學生在課堂上質疑和挑戰老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一個老師被挑戰時,這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教授也強調了師生之間在課堂上互相提問的重要性,學校用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去幫助學生自己尋求答案。

關於這一段,我的朋友對我說,重視思辨的老師也是有的,但是有一點需要了解的是,這可能更多的出現在哲學,文學,法學,歷史等這些領域的課堂上,然而在印度,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並不是學習這些,學習科學,工程和醫學的學生要多得多,在這些領域裡,師生之間雖然會有對話,但是傳統的“我教你學”的模式還是主導。

《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他的評論該是比較中肯,因為他自己就是在印度接受的高等教育(工程)。但是我還是要承認在我認識的印度朋友中,大部人, 不是一兩個,給我的感覺都是“能說會道”。

就像片子中講述的一樣,雖然他們不見得有多麼深刻的觀點,甚至有時候都沒有清晰的邏輯,但是他們願意表達也敢說,這是印度人在美國取得比其他族裔更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讓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我的朋友一方面告訴我紀錄片中的思辨課堂只是少數,你可別覺得這就是印度教育的精髓,另一方面我卻從他的評論中分明看到了有條有理,邏輯清楚的論述,好像他就站在對面跟我談論一般。

我想在科學工程這些課的課堂上也許的確沒有那麼多辯論,但是在印度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裡,他們的意識中至少是不排斥爭論的,人們從不羞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能去聽別人的想法。

當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肯定還是跟一個族群從小的文化薰陶和教育環境有關,印度的教育理念肯定是更接近西方,而且在敢說好辯會吹泡泡方面,一些印度人似乎比美國人還有過之無不及。

《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雖然說現代社會的行業分工已經精細到了極致,所謂的短板理論對個人和公司的發展已經不再適用,我們應該把關注點放在自身的優勢和長處上,短板的地方讓其他人去做。

但是如果這塊短板是“演說闡述表達溝通”,雖然也可以讓別人去做,只是功勞也就讓別人去領囉!

我覺得在商業社會里,演說表達能力是一種基本素質,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成為演說家或者主持人,但是需要你講的時候你還得要把1234講清楚。就像開車,不是大家都要去F1方程式,可是駕照是要有的。

我記得在我的學生時代裡,學校教育中對這一塊的培養幾乎是空白,好在現在重視起來了。

2。

網際網路之於教育

離開了西孟加拉大學,鏡頭又帶我們來到了卡拉卡提村的“雲中學校”,這是一位教授在這個偏遠貧窮的印度村落裡的教育創新嘗試,他在村子裡安裝電腦,想透過網際網路讓孩子們學習知識,也連線起他們與外面的世界。

《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一說到網際網路對教育行業的深刻改變和影響,我自然的就會想起可汗學院,它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還是孟加拉裔與印度裔的混血。如今的可汗學院已經擁有了覆蓋多種語言和各個學科的影片教學課程。

因為薩爾曼·可汗堅持對所有人免費開放網路課程,還沒有廣告,他也錯過了坐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身家的機會,不過他一點也不遺憾,他就是要免費,要讓發展中國家,甚至貧困地區的孩子都能看到這些影片。

我的朋友也說到,僅僅十年前,印度的學校裡還看不到一臺電腦,但是現在幾乎所有城市和小鎮上的學校裡都有電腦和網路。

而且他還提到一點,印度是對移動端資料流量收費最低的國家,大部分人都消費的起,包括學生和收入不高的人群。

印度的IT產業是他們的一張名片,他們每年要向美國輸送大量的IT人才。我想在過去的這十年,伴隨著IT產業的發展,印度民間的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程度肯定也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這跟中國的情況很像。

《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面對越來越懸殊的貧富差距和教育資源分配,也許一根網線真的可以給很多人開啟一扇窗,帶去更多的可能和希望?

3。

兩性平等

這之後我的朋友將話題跳到了紀錄片中關於女性權益的那部分。片子中講述了位於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的一對插畫師夫婦透過創作科普繪本向印度民眾普及月經知識的事情。

我的朋友很無奈的跟我說,在印度,人們基本上都不知道月經是什麼。我對著這句話看了好幾遍,確定他說的是“There are hardly any awareness of menstruation”,這裡用的時態是現在時,程度是“hardly any”,就是幾乎沒有的意思,這還是著實讓我驚訝了一把。

他還特別說明了一句,很多印度寺廟是禁止女性進入的,還有一些也會禁止女性在生理期內進入。

《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既然講到了兩性平等這個話題,我的朋友還給了我一組對比資料,他說,10-15年前有40%的印度女性是工作的,而現在,印度更加富裕了,卻只有26%的女性在工作。這也許說明了近年來印度在提高女性權益與社會地位方面的努力成果都流到了社會上層的女性手裡,而在那些貧窮的地方,也恰恰是性別歧視最普遍和嚴重的地方,女性的地位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可能倒退了。

僅憑這兩個資料是不是能得出上面的結論我不得而知,但這肯定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

至於男女平權,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哪怕在全世界女性地位最高的國家美國,也談不上完全的平權,比如男女員工同工不同酬的例子就有過。那麼對於那些生活在最偏遠落後地區的女性,她們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朋友的眼中,印度在這條道路上還有很長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4。

是部好片子,不能完全代表印度

對於他鄉的童年印度這一集,我的朋友說整體上是拍的不錯的,但是他覺得這並不能代表印度的教育,最多隻能代表10%,其餘90%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都沒有覆蓋到。

他因為聽不懂紀錄片裡的中文旁白,所以有這樣的評價我並不意外。我想周軼君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去尋找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教育裡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的地方,這10%也許不能代表印度教育,卻有許多能讓我們學習的東西在裡面。

《他鄉的童年》“思辨”的特色、網際網路之於教育、兩性平等

她自己也說了,印度是混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並不是做為一個整體令人稱道,但是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這是周軼君想要去拍的東西。

而且,印度和其他短片中講到的芬蘭,日本,英國,以色列都不同,印度不論從人口,經濟和地域上來說都是一個大國,大國的情況本來就是複雜的,國土面積內的差異也很大。

就像我們說中國,海淀的家長,魔都的貴族學校,二三線城市的公立學校,山溝溝裡的窮孩子,你覺得哪個才能代表中國教育?可能哪個都能代表,又哪個都不能代表。

所以我既認可我朋友的評價,也非常喜歡周軼君關於印度的這一集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