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也是一種正能量——致柴靜之《看見》

柔軟也是一種正能量——致柴靜之《看見》

我無法記起,當我脫離母體,學著睜眼看世界的那一刻,我看到的,究竟是怎樣的圖景?是父親愛憐的笑容?還是母親痛並快樂著的眉宇?不得而知。但卻不覺遺憾——那一刻的未知給了我雙眼存在的意義,用它去“看見”世界,用它去選擇所要“看見”的內容,用“看見”的一切圖景去拼湊生命的版圖、遼闊自己的邊疆,在生命最終不可避免走向隕落的那一刻,告訴世界,我曾經以觀看的方式見證著自己親歷的一切……

生活,除了自己用細胞去體驗而後收穫的那一種方式之外,借別人的眼,看我們的周遭,看我們不曾經歷卻實已發生的一幕幕,看我們未曾經歷卻註定發生的一幕幕,看我們不能經歷但可能發生的一幕幕,然後,在感同身受的地方以參加儀式般神聖的心情駐足片刻,以敬畏的態度思考,之後,擷取那些於自己有益的結晶體,裹著自己原有的且值得留取的行囊,繼續前往自己朝聖的路,從有所看,到有所感,再到有所悟,在路上的人,每一刻都是嶄新。

“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

柴靜如是說。

這是她的謙遜。在我而言,能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留有這般強烈生命印象的震撼,就一定是刻骨的記憶,那些能感動她的,亦能感動你我。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坎上漫溢位來,堅強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遙遙欲墜,土崩瓦解。”

柴靜如是說。

這是她的善感與敏銳。在我而言,那些曾經搶佔了各大媒體頭版頭條,在各種平臺上都沸沸揚揚被七嘴八舌的新聞及其背後,是當時的瞠目結舌,是爾後的縈繞於懷,是最終的釋然消解,而這個如斯美好的女子,用她骨子裡迸出的堅韌,親歷了每一次真相的解剖過程。

內心得何其強大才會有這樣的抵抗力???

她帶著一種對人的善意的情懷去親近——尊重、傾聽、看見、思索。

無疑,面對真相,人的能量渺小到微乎其微,對他者的解讀,也往往會帶著“看見者”本身深深的烙痕,但正是一場關乎“細胞體驗”的旅程,所有的記錄也因為這種深深的本色而具有了直逼人心的力量。

“死亡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

一位影響了柴靜整個職業生涯的逝者陳虻如是說。

這讓她領悟到她所做的、能做的事情“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裡掙脫,這才是活著。”

而在殘酷的現實、詩意的文字中我卻涉取到這樣的資訊——在這個喧囂的塵世中存活,找到自己最珍貴。

“不要因為走得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陳虻)”。

閱讀《看見》是一種內心震顫卻不會急於憤憤不平的感官體驗,想見著一個親歷現場、剝絲真相的見證者,尚可如此淡然地記錄自己的看見,記寫自己的思考,作為一個讀者,我更沒有咆哮的權利,這並非我的懦弱,抑或麻木不仁,這是我透過柴靜澄明純淨的瞳孔看到的一種氣質——溫婉、冷峻、深邃、柔軟。而練就這些氣質的除了關乎個人的與身俱來,更多成就於社會的盪滌——一種廣見、博學、深思的關於涵養的修行。

當消融在她頗具文藝範兒的文句中,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不是那不經意間的提醒,我甚至都快忘記“記者”這個潛藏在那纖柔軀幹後的身份。

“準確是記者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探尋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我想自己之所以願意閱讀《看見》,是因為文字中,沒有男女之別,沒有領域之分,我們僅僅是身在同一星空下真實的個體而已,我們有共同的代稱——“人”,我們有同樣的環境——“社會”,我們同呼吸,共命運。

柴靜說自己駕馭不了龐大的歷史敘寫,她僅僅想“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我不愛看歷史是有原因的,那宏大的敘事、錯綜的羈絆都會是我的一種負累,我喜歡簡單,崇尚自然,這就是我定義中的“參透”。對如此平凡的我而言,那真相其實並不太重要,我更敬佩的是直面真相的勇氣。對待所接觸與認知的人,以他本來的面目去呈現他,因為那對於每一個真實的個體來講都尤為重要,於我而言,發生或經歷了什麼都不重要,只是收穫後的那一份,真得好好留著;那曾經感動了我柔軟的小心臟的一幕幕,得好好留著。

我如是說。

我充滿了感念,感念於柔軟,感念於生動,想想自己那顆小心臟,跳動的時候它的樣子,那是柔軟,如果硬了,那無非就是一個壞死的器官。原來,柔軟,也是一種很正點的力量。

後記:

上文是很多年前應朋友之邀寫下的讀書心得,至今回看,依舊感動於那時的記錄,但還有那麼三言兩語想補綴在後,是因為,對柴靜的關注並沒有因為閱讀完《看見》就停止了,包括她之後所做的《穹頂之下》,我也投注過很多目光,真的很驚訝於這個小小的身板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不想做個人評論,只是一種感慨和不及的自愧。

印象最深的,是某次《方所》的新書釋出會,一個她曾經的同事,帶著自己的女兒一定要搶到發問的話筒,和曾經在同一間辦公室打拼過的小姐妹近距離對話的場景。那一刻,並沒有什麼名人的光環,也沒有什麼作家的架子,只是一個女人和另一個那麼熟悉自己的女人之間的對話,臺下的女人長柴靜幾歲,並已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孩子,她關切地對臺上的柴靜說,分別這麼多年,看見她一次次以那麼強硬的姿態在媒體露面,既為她所做的事情驕傲,也挺替她擔心,然後語重心長地告訴她,有時候,別那麼拼,家庭才是女人最溫暖的堡壘。

那一幕,是那樣溫暖,那是我見過的最感人的見面會現場,居然有曾經的熟人混跡在所謂的粉絲團裡,只為給友人一句叮嚀,告訴她多年來自己不曾停下關注的目光,和對她的未來給予最真摯的祝福。這是多麼窩心的事,那一幕,就是在我敲下鍵盤,換成白底黑字的同時,都感覺到手心是充滿了暖意的。

再後來,是學生在分享”戒網癮學校”的資訊時,又看見,那個熟悉的身影,穿行在所謂的戒網癮大神的課堂之中,與臺下網癮少年的家長近距離對話,她在其中講述看見的真相。其實,有些時候,我們不是沒有勇氣去直面真相,只是在揭下那麼多真相之後,我們要用多大的勇氣去選擇自己行走在未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