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北大教授自曝作息表,網友:所有的優秀都有跡可循!

前不久,北京大學“60後”教授楊寶學的一堂時間管理講座,衝上熱搜。

楊教授的一天從5:21開始,早上洗漱、用餐、俯臥撐,白天工作、開會、改書稿,中午忙裡偷閒補個覺……

時間精確到分鐘,滿滿當當,同時做到了勞逸結合,井井有條。

60後北大教授自曝作息表,網友:所有的優秀都有跡可循!

拍攝影片的劉同學說,楊教授以這堂課勸誡學生:不要把“沒時間”當做完不成論文的藉口。自己的一天忙忙碌碌,但這麼多年來,依然發表了117篇學術論文,申請了11項專利。

60後北大教授自曝作息表,網友:所有的優秀都有跡可循!

面對事業和生活的一事無成,不少職場青年沉淪於“喪文化”——越沒時間越喪,越喪越焦慮,越焦慮越低效。

於是,超時工作、超額吃飯、壓力山大、掙錢艱難,就成了當年青年的四大真實寫照。

想走出這個怪圈,楊教授揭曉了答案:

一定要做好時間的規劃!

01

為什麼你的時間管理方法,全部無效?

朋友香香是個“時間管理愛好者”。

工作這幾年,她為了能提高時間利用率,讓事業發展更高效,把市面上的時間管理方法全都學了個遍。

比如強調凡事提前安排的

GTD時間管理法

,強調25分鐘專注時間的

番茄工作法

,強調對事務以重要和緊急分類的

四象限法則

,以及強調把困難任務提前完成的

“吞青蛙”法

……

可是,她的班沒少加、夜沒少熬,時間管理還算高效,卻始終碌碌無為,拿不出像樣的成績。

逐漸倦怠的香香抱怨:

“那些時間管理的方法,真是一點兒都不靠譜!

說要保持25分鐘專注,可是一會兒甲方發來微信,一會兒領導說要開會,我根本沒辦法專注。

說要把重要的事情提前,但同事總在Deadline臨近時把工作轉手給我,每每搞得我措手不及。”

60後北大教授自曝作息表,網友:所有的優秀都有跡可循!

我相信每個職場人都能在香香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時間管理方法,但卻在實踐中遇到各式各樣的阻礙,結果把時間過得零零碎碎,把身心拖得時刻疲憊。

為什麼你的時間管理方法,全部無效?

問題就在於,你只學到了時間管理的“術”和“器”,卻忽略了方法運用背後的“道”,也就是它的底層邏輯。

02

時間管理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有人說,時間管理的本質是提高時間利用率,即在固定的時間裡做完儘可能多的事。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怎麼做的,恭喜你,到現在你還沒把自己搞崩潰。

錯置時間管理的本質,你只會越來越忙,而且很可能是——

窮忙!

瞎忙!

60後北大教授自曝作息表,網友:所有的優秀都有跡可循!

真正的時間管理,並不是分秒之戰,而是要做好精力管理、目標管理和情緒管理。

為什麼每逢節假日,我們明明在家裡躺著、宅著,可是一到了工作日,卻感到自己的身心沒能得到充分休息,反而更加疲憊?

這是因為你不懂精力管理。

所謂精力管理,就是管理你身體的生物鐘,讓你可以“充電5分鐘,工作2小時”。

為什麼你每天忙忙碌碌,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1小時來使用,但每到年終考核時卻敗下陣來,比不過那些沒你忙的人?

這是因為你不懂目標管理。

所謂目標管理,就是把時間用在刀刃上,讓你的工作效率落在對未來發展真正有益的事情上。

為什麼你的工作狀態總是跌宕起伏,有時像打了雞血,完成任務又快又好,有時卻垂頭喪氣,始終無法全身心投入?

這是因為你不懂情緒管理。

所謂情緒管理,就是學會駕馭情緒,避免因為情緒波動而失去對言行的控制,繼而影響事業發展。

掌握了這3個時間管理的“道”,你才能把那些時間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用好,才能讓自己忙出成效。

03

楊教授的作息表,藏著這4個小竅門!

楊教授的日程表裡,體現出的可不止“忙”這個字。

深諳時間管理之道的他,把自己一天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科學,處處藏著小心機。

(1)規律作息,養成健康微習慣。

有網友說“60後”的楊教授之所以能在早上5:21起床,主要是因為:年紀大了,覺少。

其實不然。

六個半小時夜間睡眠,外加中午半小時午休,楊教授每天都有至少7小時睡眠。

相比於每天熬到12點多才睡,早上7點迫不得已起床,午餐後刷手機、打遊戲的年輕人,他的睡眠時間真不算少。

楊教授在講座中強調:作息規律是時間管理的基礎。

健康、規律的作息時間,就是補充精力的最好方式,能讓我們的保持頭腦清醒、精力充沛,減少失誤、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每天早起半小時,養成早餐和健身的微習慣。哪怕只是簡簡單單吃個包子,做1分鐘平板撐,堅持這個微習慣,你也能開啟美好的一天。

(2)瑣事集中處理,降低情緒能耗。

很多職場人都在抱怨“時間碎片化”,但究竟是碎片化的時間讓你無法專注,還是你的壞習慣把原本完整的時間碎片化了?

楊教授的日程裡,看微信、回覆Email和微信都有固定的時間。此外,他還在每天早中晚各留出3個整塊時間用以修改書稿和論文。

有很多訊息,晚半小時回覆也不要緊。可很多人卻生怕錯過重要資訊,輕重緩急的事情都要“秒回”。

回覆一條訊息,本來只需要一分鐘。可是既然解鎖了手機,總忍不住逛逛微博、刷刷抖音,就這麼擠佔了半小時、一小時,把原本完整的工作時間都切碎了。

相反,高效利用時間的人不僅不會浪費整塊時間,就連碎片的時間也不會放過。

1分鐘可以澆花陶冶身心,3分鐘可以梳理一下工作計劃,5分鐘可以讀完一份行業資訊……

你的碎片時間用途越多,你的時間支配自由度就越高,就越能降低焦慮和壓力帶來的情緒消耗。

60後北大教授自曝作息表,網友:所有的優秀都有跡可循!

(3)拆分大目標,減輕心理壓力。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上,名不見經傳的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獲得了冠軍。

在賽後採訪中,山本把奪冠的秘訣歸結為“憑智慧戰勝對手”。

直到十年後,山本退役做了教練,才在他的自傳中首次披露了秘密的真諦:

“我在每場比賽前,都會開車沿比賽線路走一遍,記住沿途的醒目標誌。比如第一處是銀行,第二處是紅房子,第三處是一棵大樹……

比賽時,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完成第一段,然後信心百倍地奔向下一個、再下一個,直至跑到終點。”

按照這種方法,山本把全程42公里分成了若干個小目標,每一段都信心百倍,鬥志昂揚,每一次都能心態輕鬆地拿下第一名。

二八定律深入人心,可是真正能把注意力放在20%重要事情上的人,卻少之又少。因為那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是需要長時間、一點一點攻克的。

想在職場上高效發展,就要找到自己的“大目標”,然後像楊教授一樣,把117篇論文的工作任務拆分到每天的多個時間段,然後以輕鬆的心態,專注於每一個“小目標”。

60後北大教授自曝作息表,網友:所有的優秀都有跡可循!

(4)有效放鬆,為下一段衝刺蓄力。

在這個談什麼都“內卷”的時代,很多人對自己的休息時間充滿罪惡感,好像懈怠了一分鐘都會被人逆襲一樣。

其實,馬拉松的取勝之道在於拆分目標,職場的取勝之道也是一樣——不要搞持久戰、疲勞戰,而是要把數十年的職業生涯,當成一系列的短跑與休閒。

不要以為放鬆是在浪費時間,有效的放鬆其實是在積蓄能量,讓你的拼搏更加高效。

在楊教授的日程表裡,不僅有健身這樣的“勵志型放鬆”,也有煮咖啡、澆花這樣的“興趣型放鬆”,甚至有看電視這樣的“偷懶型放鬆”。

只要你能把控好放鬆的時間,不會因為心情跌宕起伏而消耗精力,能夠避免追劇哭得死去活來,看小說看到三更半夜,就都是有效的方式。

每個人都有多個不同的身份。

公司裡的你是“打工人”,回家後的你是兒子/女兒、爸爸/媽媽,追星時的你還可能是個“燈牌女孩”。

時間管理的最大目標,是儘可能提升你在職場上的能力和經驗,避免被996和中年危機席捲,最終過上更有品質的人生。

願你像楊教授一樣,在即將退休的年紀裡煮茶種花,身體健康,事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