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兵馬俑放入地下時,大概是這個樣子: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根據考古資料復原出的秦俑模型

但遊客現在看到的基本上是這個樣子: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從“五顏六色”到“灰頭土臉”,反差非常明顯。有人說,兵馬俑剛挖出來的時候全是五顏六色的,因為考古工作者保護不力,所以彩繪全部掉光了。

真是這樣嗎?

其實,秦朝工匠沒能把五顏六色的兵馬俑直接交到考古隊員手中,考古隊員也覺得很遺憾。

兵馬俑坑建成後不久,秦王朝就土崩瓦解,兵馬俑隨即被人發現,遭到砸毀和焚燒,彩繪不可避免地發生脫落。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尚在發掘中的兵馬俑坑,明顯受到過破壞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黑色部分是俑坑被焚燒過的痕跡

問題來了,兵馬俑不是埋在地裡的嗎?豈不是要先挖出來才能砸掉?

其實兵馬俑並非直接埋入土中。所謂的“兵馬俑坑”在建成時並不是一個大坑,而是類似地道的結構,兵馬俑相當於擺放在地道里。遭到焚燒後,地道發生塌方,內部空間逐漸被泥土填滿,我們今天進行考古發掘時就需要把陶俑從泥裡挖出來了。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這是一塊尚未發掘的區域,表層泥土已經挖去,露出作為地道天花板的棚木

砸碎兵馬俑的人是誰?大家很容易想到項羽。確實也很可能是項羽的軍隊乾的!

有趣的是,有跡象表明這些破壞者相當熟悉地道的結構,沒費多大勁就闖了進去,恐怕是秦朝工匠或者守陵人員給他們帶了路。

在隨後的兩千年裡,洪水和地下水對彩繪進行持續不斷的侵蝕。歷經火焚、塌陷、浸泡等重重劫難,大多數秦俑身上的大部分彩繪都已脫落。

然而,考驗並未結束。

讀到這裡,你也許又有個疑問:博物館裡那麼多秦漢彩繪陶器依然鮮豔如新,為什麼只有兵馬俑的彩繪脫落得如此徹底?

這是因為雖然從本質上講,兵馬俑同樣屬於陶器,但是其彩繪的成分存在本質不同。普通的彩繪陶器只是在陶器表面塗上顏料而已。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秦始皇顯然不滿足於此。

兵馬俑的彩繪包含兩層物質,一是生漆層,二是顏料層。

生漆是一種天然塗料,不同於油漆之類的化學品,而是用漆樹樹脂加工而成的。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工人在漆樹樹幹上割取生漆

生漆剛剛流出樹幹時是白色的,與空氣充分接觸後,顏色會逐步變成紅棕色或者黑色。幾乎所有兵馬俑都先用生漆塗抹全身,然後在生漆層上塗刷顏料,這就形成了生漆層和顏料層這樣兩層物質。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秦俑面部白色部分為顏料層,鼻樑、面頰、下巴等黑色部分為顏料層脫落後暴露出的生漆層

從繁瑣的製作工藝可以看出,生漆在古代非常珍貴,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秦始皇要求數千件陶俑都要先刷一層漆,這本身就是異常奢侈的行為!更誇張的是,生漆層掩藏在顏料層下面,從外觀上根本看不出來,這才是真正的“低奢內”!

為什麼要先刷漆後上顏料,學術界至今沒有定論。只可惜秦始皇的奢華創意相當短命:隨著生漆層的老化,生漆層與陶器的結合程度越來越差,埋藏久了極易分離;與此同時,顏料層反而和周圍的泥土比較親近,彼此粘連。於是乎,彩繪紛紛脫離陶俑,粘在了泥土上。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這件秦俑的大部分身體已被取走,鎧甲和褲子的彩繪卻留在了土裡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這也是一塊粘在泥巴上的彩繪,原本是秦俑皮鎧甲邊緣的裝飾花紋

歷經兩千年的磨難,當兵馬俑終於出現在考古隊員面前時,身上的彩繪已經非常“斑駁”。然而,對於殘存的彩繪而言,最後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問題還是出在生漆層上。

生漆對空氣溼度異常敏感,離開溼度極高的地下環境後,會在幾分鐘內迅速脫水,捲曲起翹,連帶顏料層一起脫落。1974年考古隊員首次發掘兵馬俑時就遇到了這種情況,當時確實沒有能力保護殘存的彩繪。

那麼,能說他們保護不力嗎?

準確地講,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保護兵馬俑彩繪。原因很簡單:秦始皇選擇了獨特的彩繪方式,在世界考古史上罕有先例,自然不會有人研究相應的保護技術。

從八十年代起,中國與德國科學家開始合作研究秦俑彩繪保護課題。到九十年代末,其中一項新技術終於首次成功運用在整件陶俑上。

新技術的原理聽起來很簡單(研究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發掘出陶俑後立刻對彩繪表面施加抗皺劑和加固劑。抗皺劑的作用是防止生漆層起翹,加固劑則用來加強彩繪與陶器的結合程度。噴完藥劑後,考古隊員會給秦俑包上保鮮膜——你沒看錯,就是保鮮膜。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保鮮膜軍團”

保鮮膜具有良好的保溼和防塵功能,有助於藥劑持續發揮功效。沒想到你家的廚房小幫手這麼有能耐吧!

真正麻煩的倒是粘在泥土上的那些彩繪,究竟怎樣才能把它們從泥土中分離出來,“回貼”到秦俑身上,科學家還要繼續研究。

歷經重重磨難,大多數兵馬俑身上的大部分彩繪早在出土以前就脫落了。對於彩繪儲存比較好的極少數“幸運兒”,科學家克服數十年的實驗失敗,終於找到比較好的儲存方法,實屬不易。

你知道目前發掘的兩千多件兵馬俑僅僅是俑坑埋藏總量的四分之一嗎?!相信未來會有更加多彩的秦俑軍陣呈現在我們面前!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這幾件跪射俑逃過了火焚、塌陷、浸泡等各種劫難,品相絕佳。彩繪儲存如此完好的“幸運兒”迄今只有十餘件

【小連結】既然說到陶器的顏色,就順便談談彩陶和彩繪陶的區別吧。

陶器是用粘土燒製成的器物。彩陶和彩繪陶都是彩色的,但製作程式不同。如果用粘土製作成器物後,先畫上花紋,再入窯燒製,就成了彩陶,其花紋永久不褪。請家喻戶曉的人面魚紋盆給大家做個示範: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人面魚紋彩陶盆,新石器時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紅色是粘土燒製後的天然色彩,黑色的人面紋和魚紋則是燒製之前畫上去的。

與之相反,彩繪陶則要先把粘土坯子燒成陶器,然後在陶器上畫花紋,所以顏料和器物結合得不太緊密,比較容易褪色,比如下面這件彩繪陶壺:

兵馬俑掉色,竟然怪項羽! | 兵馬俑2

彩繪陶壺,漢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陶壺的顏色在剛剛製作完成時,應該比現在更鮮豔。

兵馬俑是燒成陶器以後才上色的,屬於彩繪陶,但又是非常特殊的彩繪陶,特殊之處就在於上文介紹過的生漆層。所以,兵馬俑也算是彩繪陶質漆器。如果說秦始皇是在用昂貴無比的漆器軍陣給自己陪葬,一點也不過分。

文/博小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