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過三代必走人,人過五代另立墳”是啥意思?為何有此現象?

導讀:屋和墳,民間又稱“陽宅”和“陰宅”,一個是世人生活的地方,一個是世人的歸宿之所。這兩個“地方”相伴人們一生,因此,世人居住的房“屋”,自古以來都被人們非常看重;在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裡,人們的歸宿之地,同樣也有所講究!

“屋過三代必走人,人過五代另立墳”是啥意思?為何有此現象?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建造的房屋,居住三代人就到了極限,人“必須”走;人們過了五代以後,就會另立墳頭,與老墳分開而立。參照我們身邊的現實情況,確實是這樣,一般的房屋,通常也不會住完三代人,要不成為荒廢老屋,放置一些農具雜物等,要不已經拆除重建新房了;墳墓現在通常是“管三代”,就另立墳頭,在一片墳地裡,延續“五代墳”基本上只有在老祖墳地才能見到。那麼,屋和墳為何有此現象呢?

屋過三代必走人

一、從房屋的使用壽命上來看,普通民居通常情況下超不過百年,住過爺爺、父親和孫子三代人,老房子即便是經過歷代不斷修繕,房屋也會因為長年累月風雨侵蝕,居住安全性大大降低。人住在裡面,安全、舒適性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作為居家之所,老房子會被子孫後代更迭,著眼未來,跟隨潮流建造出更安全舒適的新家,娶妻生子,安居樂業。這點可以看看身邊的人們,無論是老人或者年輕人,可以說沒有人住在爺爺輩建造的老房子裡,這就是“屋過三代必走人”最有力的一個證明!

“屋過三代必走人,人過五代另立墳”是啥意思?為何有此現象?

二、在以前,每家每戶孩子多,孩子們成家以後,兒孫成群,大家如果還住在同一屋簷下,誰親誰近會有比較,難免生是非,影響家庭關係和諧。俗話說:“兄弟分家莫為鄰”,就告誡人們兄弟之間在分家的時候,不要捱得太近,何況大家住在同一屋簷下,不利於兄弟和諧共處。雖說在舊時有“四世同堂”,那也是在強有力的家主掌控,以及血緣關係的凝聚下,才能勉強和諧共處。到了第四代成家立業的時候,將近上百年的老“屋”(一個時代),基本已經承載不了作為家庭的重任,後代基本上是要分家立戶了!

“屋過三代必走人,人過五代另立墳”是啥意思?為何有此現象?

人過五代另立墳

一、在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係上,自古以來,就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來劃分人與人血脈至親關係的遠近。所以,當一個家庭,延續到五代人,血緣關係從生物學上也就漸遠;從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情上來說,也逐漸疏離。按照常理來說,一個人,上有爺爺、父輩疼愛,下有照顧兒子、呵護孫子,這五代人,有血脈至親的關係,又有相處的感情基礎,可以說是最親的“五代人”。而第一代人與第五代人,除了保留逐漸淡泊的血緣關係,可以說基本上沒有相處的感情往來,也就不怎麼親。可想而知,出了“五服”的五代人,雖然是同宗同族,關係也就逐漸遠了,只是屬於家族的一個分支,開枝散葉。那麼,這也就好理解了,血緣關係遠了,“人過五代另立墳”是必然,這並不影響去老墳祭祖。

“屋過三代必走人,人過五代另立墳”是啥意思?為何有此現象?

二、在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裡,歸宿之地的選擇上也非常有講究,進老墳的“牌位”(墓坑)早已註定,按照輩分、以及家裡排行順序,不能隨便進入!如果是哥一個,去世後直接埋在父輩墳墓正下方;如果是哥倆,離世後,老大埋在父輩墳墓左下方(左為大),老二埋在父輩右下方;如果是哥仨,離世後老大埋在父輩墳墓正下方,老二埋在老大左邊,老三埋在老大右邊。哥們多的以此類推。可想而知,以前兄弟多,老墳如果埋進了五代人後,可以說佔地面積相當大了,沒那麼多地方,沒得選擇,不得已另立墳頭。

“屋過三代必走人,人過五代另立墳”是啥意思?為何有此現象?

寫到最後,不吐不快,時過境遷,這種關於人“生和死”的老講究,我們要客觀來看待。關於房屋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這點不能馬虎,要不然現在連媳婦都娶不到;關於身後事應該看開些,最終是塵歸塵土歸土罷了,世人應認真的生活,多孝敬老人,不要像電影《喜喪》裡那樣的鄉村陋習重演,“活著不孝,死了瞎鬧”;也不要像《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裡主人公那麼執著的愚昧,開明一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