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內憂”不除,“外患”難免

《了凡四訓》:“內憂”不除,“外患”難免

一、

內憂不除,外患不解。

人生的一切事端不要從事端本身去看,而要從事端的根源,這個根源大多出自於自己的本心。

《太上感應篇》中有一句話叫: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意思就是說:福禍是本來沒有緣由的,都是自己把門打開了,才把人生的福禍放了進來。

對於人生來說,所有事情的緣由可以歸結為兩個層面,一個是主觀因素,還有一個是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確存在於人生中的,哪怕你沒有去犯錯,很多問題也會影響到你,就像生命之中那些突如其來的禍患,大多都歸咎於客觀因素。

但是在客觀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則是自己的主觀因素。

因為我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都取決於自己的本心,而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由這個態度所主導的言行,都會直接決定世界在我們人生中呈現的模樣。

就像《了凡四訓》之中說: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大多數時候,一個人的吉凶禍福都是萌發於他的內心,而表現於他的行為。

世界一切的問題都有答案,答案就在自己的本心,只是世俗之人,因為俗眼矇蔽,而看不清這吉凶禍福的徵兆,便忽略了世間存在的這一至理。

就像這個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因果規律一樣,只是世間大多人由於自己的私慾和意識,遮擋了自己看清真相的過程,而忽略了人生因果的真實性。

所以說,自己的主觀意識仍然是決定人生面貌的根本,而這句話也就符合了我們今天所說的道理:由自己的內心修行出發,才是主導外在禍福的根本。

人生的一切事態,都要從自己所存在的本心以及行為出發考量,來給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一件事情,一個人生,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歷史上有一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典故,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公元前600多年,魯國有一人叫慶父,因貪心所致,一連謀害了魯莊公的兩個兒子而自立為君。

這個時候齊國擺了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謀局,想要擊潰魯國。

《了凡四訓》:“內憂”不除,“外患”難免

二、

所以當時就有這樣一段話:

齊國的仲孫湫來到魯國訪問之後,又回到齊國,對齊桓公說:“不除掉慶父,魯國就不會太平。”

而齊桓公便說:“怎麼樣才能除掉他呢,寡人派軍隊去殺了他,行嗎?”

仲孫湫就說:“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

意思就是說:“禍難不完,將會自取滅亡,您就等著吧。”

仲孫湫說“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接著又說“不要急著除掉慶父,讓魯國的災難進一步惡化,您只要耐心等待著就好”。

齊桓公又問:“我們能吞併魯國嗎?”

仲孫湫說:“不行,他們還在遵行周禮,周禮是立國之本,我聽說‘國家將要滅亡,如同大樹,軀幹必然先行仆倒,然後枝葉才隨著落下’,魯國目前還沒有放棄周禮,是不能動它的,你應該幫助魯國平滅國內暴亂,並且親近它,親近有禮儀的國家,依靠穩定堅固的國家,離間內部渙散的國家,滅亡昏暗動亂的國家,這樣才能稱霸稱王。”

齊恆公聽到這裡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齊國想要吞併魯國,是一個陰謀,雖說這樣的想法是極其卑劣的,但是他們想要實行這個陰謀的方式卻是值得我們細細揣摩的。

“一個國家將要滅亡,必然是軀幹先行倒塌,枝葉才隨之落下”,當內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外在的事端才有了機會,所以很多看似偶然出現的事件,背後也有著必然的因素。

所以魯國實行陰謀的方式不是直接進攻,而是等待魯國的自取滅亡,因為對於魯國這樣一個國家來說,他自取滅亡的根本,就是因為有一個不守禮制的慶父存在。

《素書》有一句話說: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意思就是說:房屋樑柱軟弱的時候,屋子才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的時候,國家才會傾覆。

所有的事情都是條件決定結果,當條件過硬的時候結果才能存在,不管是什麼原因,一旦造成條件缺失的情況,那麼結果也會大打折扣。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德才兼備的人才,而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足夠過硬的本心德行。

《了凡四訓》:“內憂”不除,“外患”難免

述(最多18字

只有本心不存在問題的時候,才有資格去支撐自己,走好人生漫長的這條路。

不管是一個人生還是一種國家,內憂不除,外患難免,一個國家權臣的多行不義,必然會使國家的理智道義逐漸崩塌潰敗,造成禮崩樂壞的局面。

而一個人的多行不義,也會使他的人生背棄道義和準則,而這一切都會成為禍患的開端。

作者|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