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生還》:留給兇手的人性批判

說到懸疑類的英劇,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無人生還》,這部影片對人性的反思也一度讓我陷入深深地思考。

說回正題,經過了上個世紀一戰的洗禮,在陰雲密佈的英國倫敦,8個互不相識的人收到了一封 U。 N。 Owen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去一座孤島上的別墅裡聚會。

這8個邀請者分別是醫生、僱傭兵、警察、老師、尼姑、將軍、法官和大小姐,一路上舟車勞頓,好不容易到了陰森詭異的別墅裡。大家發現裡頭有兩個侍女,食物也精緻美味,一切好像都是不錯的樣子。

《無人生還》:留給兇手的人性批判

可是就在吃飯時,留聲機突然響了起來,指責八位賓客和侍女都犯了謀殺罪。留聲機開始細數每個人的罪行,他們慌亂中檢查了房間,只發現房子裡的牆上有一首奇怪的童謠。

就在每個人都準備休息的時候,一片空曠的大宅子突然響起了“廣播”,對他們的犯罪行為逐一宣判。

接著,彼此猜疑、接踵而至的殺戮、心理扭曲、情緒激化,事態慢慢失控,人性逐漸暴露,真相在最後一刻顯現。

劇中桌上的十個小瓷人,而房間裡的十個人按照這首童謠的內容依次死去,小瓷人也一個個倒下。

直到最後一個人因為忍受不住因接近死亡而產生的恐懼想要懸樑自盡,才發現原來已經“死”了的法官先生,居然還活著,而真正的幕後黑手正是他。

《無人生還》:留給兇手的人性批判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鬆了一口氣,這是懸疑並非鬧鬼式的恐怖片,可是越往後看卻越無法相信這是人所為,人性的黑暗在這裡就被完全體現了。

事實上,法官殺人遊戲的結局並非出乎意料。十人一組的島嶼,十項被控罪名。還有人因曾犯下的過失而逃脫並悔改,只有法官在其中保持了平靜。

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不會對被控的罪行避而不談。嗜血型法官即使在重病纏身,臨終之時,也依然享受殺人帶來的快樂。不過,也正是這樣的真誠,讓他得到了大家的信任。或許正因為如此,真正的壞人才會走進愚昧的盲區,而不會被寬恕。

這部電影無論色調還是節奏,都充滿了濃濃的英倫情調。那種慢節奏,循序漸進的鏡頭語言,也許這就是最純粹的阿嘉莎克莉絲蒂改編作品。

類似於阿加莎的小說,影片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也折射出一些社會問題,如女性崛起的渠道受阻等。它不是一支閒筆,而是故事的重要線索。

《無人生還》:留給兇手的人性批判

與其他懸疑片不同,本片結尾真相大白,兇手並未回憶殺人案的全過程,畫面也沒有閃現,影片在交代了核心要素之後,兇手用簡短的儀式表達了自己的情緒訴說,然後自殺。看到這裡,觀眾們也在這裡感受到了正在殺戮的一場儀式,這是一場誰也無法逃避的殺戮,以至於到最後兇手敘述時候都那麼冷靜。

電視劇中的小人物和那首童謠實際上都是用來增加受害人的恐懼感,加上遲遲不肯露面的“unknow”夫婦,更方便了他們製造內鬥、相互猜疑、自相殘殺。若無兒歌,也許就不會有醫生急著與法官結盟,女主殺死僱傭軍。

《無人生還》:留給兇手的人性批判

就在這裡,觀眾不由自主地為兇手的高智商嘆息。同樣,劇中對老法官的描述,臺詞都很少。這也給了很多機會讓我們跟隨這些所謂“受害者”,用他們的眼光,和我們的思維,一起探索秘密,而不去注意那個反而應該注意的人。

U。 N。 Owen= unknow,這是老法官發現的,而這位老法官是所有人中最冷靜的。

沒有人懷疑德高望重的老法官,相反所有人都懷疑醫生或男管家,或僅僅是因為醫生驚慌易怒的外表和男管家的偷偷摸摸。

但是對老法官來說,無論這些人是主犯還是從犯,或者是死刑犯,都是罪有應得。而且,“法官”這樣的身份,正好給了他一個很好的掩護,讓他披上“正義”的外衣,去攫取罪犯的生存權。

《無人生還》:留給兇手的人性批判

而且在電影裡,老法官的自殺,也許是他認為自己也成了有罪的,手上沾滿鮮血的殺人犯,即使是殺人犯,也同樣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為苟活。

瞭解到自己身患疾病,已經無暇顧及,這次的計劃也許也在老法官心中變成了一種形態,他想,自己為什麼不懲治這些偽善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無人生還》曾多次獲得大獎,它是密室連環殺人案的開山之作,後世同類作品中皆有其身影,其崇高地位不言而喻。

這本書把殺人次序與人性以及邪惡程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殺人者甚至比他們自己更瞭解每個人。這本小說於1939年出版,並被數不清的改編成了電影和舞臺劇。

這本小說還於2015年末由BBC在阿加莎·克里斯蒂誕辰125週年紀念日推出了三集電視短片,二小時以上,適合一次性觀看。

《無人生還》:留給兇手的人性批判

影片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性格特徵、職業、犯罪經過等的刻畫。雖然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氛圍營造得特別好。對人物的描寫也很細膩,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段值得說道的故事。

也許這就是經典吧,不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每個讀者也許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對於這部作品,總有說不完的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