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

張炯、黑匣子

編輯

丨Todd

圖片提供

| 玉蘭堂

版式設計

| 樂天

(圖文未經《Hi藝術》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片自留地,這是抵抗外部世界的自我心靈的田園棲息處。從一個村莊的靈魂來看我們自己現代人,它讓我們回望一種陌生又遙遠的田園生活。在林子旁拾柴火、在池塘邊洗衣服、在村子莊稼旁提著剪刀或鐵鍬、摘一顆蘋果或獨自地回首往事。在田園裡,又一個春天已經來臨,因為我們心中都還留有一個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藝術家張炯

自述:

把生活意義寄託在畫面上是我的信仰

年少時我們精力充沛,決然要在地裡種出太陽,到年邁我們衰弱無力,只能種下自己……

“自留地”寓意個體精神領地,在物質世界激發出的人性的思考,我所堅信的藝術是以人文主義為前提的表達和探索,藝術的力量在於激發對人性的思考,使之恆久。也是我繪畫上的自留地……繪畫,是一股傻勁,固執堅持明知是死路的一條路,像明知通向墳墓,我們依然努力地活著。

選擇鄉土繪畫,是因為我出生和生長在一個土鄉村裡,隨著上學、上班慢慢離開,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故鄉對一個人的意義。在我看來創作本身並無時髦或是落後,而在於作品是否對自己和他人存在意義或是啟發。在大多數同齡人開始玩潮流藝術時,我選擇退後,把作品的理念退後到一個偏僻的角落裡,以一個生僻的視角重新去打量一個村莊,觀察感受人們的生活和內心。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工作室

當我學會後退,我反而看得更遠更清晰,一個村莊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它反映著社會、哲學、自然,我只需稍稍加工便能清晰完成我想要表達的感受,並從中不斷吸取養分。

我畫面中的人物都是我杜撰的,沒有具體的參考形象,他們代表著我的一種感受,或是我感受到別人所感受的。我覺得藝術需要這樣的感同身受。我經常會思考我們活著的意義,甚至創作時我也會思考創作這樣的作品是否有意義,我會懷疑。但當畫到某個點、某個細節會打動自己,我知道它的存在定是有意義的。

把生活意義寄託在畫面上是我的信仰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自留地”展覽現場

種下自己的太陽

我們時常在尋找一種太陽,當我們躺在土地上仰望天空烏雲的時候,那種與生命源頭連結的渴望。我們會被阻擋,當找不到時,我們可能會

想要

自己種下太陽。

這是一種關於尋找自我意義的童話。張炯描述了一種悲觀主義式的關於存在的想象,正如叔本華所說,我們的自由意志只能是處於表象世界的活動的假象。它暗含了一種可能:我們所有與這表象世界互動的命運,都也許僅是處於我們對自由意志的不切實際的想象。於是,在張炯的作品中,我們便看到了這樣一種對命運消解的無可奈何。

張炯的藝術具有存在主義特徵,在其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中,張炯借用了劉亮程在《韓老二的死》中的言語,將死亡的意義指向了一種存在的虛無感。個體生命的價值在解構中被重新探尋,張炯使鄉土中的人物,變得如老勃魯蓋爾筆下的尼德蘭農民一樣,在現實與抽象中,站立在一片被懸空的佈景上。透視點被消失了,人生命運被平鋪在二維的展開式中。張炯用一種淹沒的手法,如大雪一般將人物掩蓋於其中。

(請橫屏觀看)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120×100cm×3 布面丙烯 2021

雖然沒看見太陽,但我知道它在哪個牆後面懸著。

”這句劉亮程的話,適用於張炯在畫面中的美學思想。它是一種莫名的指望,在空虛混沌的淵面上,他指著說背後有太陽。鄉村系列是張炯成長曆程中的一個必然之點,他從活過的歲月中,從年輕的閱歷中飽經了鄉土的風霜。在這當中,我們或許會提問或思考,就像根在往黑暗的土裡深扎。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每個人心裡的太陽》80×60cm木板丙烯2021

在農地裡,人們知道生命同時有兩個生長的方向,一個看得見,一個看不見。一個是往上的莖葉,一個是往下的根。而張炯似乎是反過來的,他把自己的根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讓我們看到那在黑暗的泥土中掙扎的模樣。而他的莖葉,卻被自己隱藏,它朝著相反的方向,因為在那裡有太陽。

繪畫精神的“自留地”

Hi藝術(以下簡寫為Hi)

你認為這次展覽的作品跟以往有什麼不同嗎?

張炯(以下簡寫為張)

不同之處在於我在往前探索,在挖掘繪畫的深度,逐漸捨棄裝飾性的東西,這樣可能會遺失一些形式美,但表達會更準確一些。另外這次很明顯的一點是畫面內容更深沉,這和家人病重以及村裡不斷有人死亡有影響,我開始關注死亡的意義,由於大部分人的觀念所致,在繪畫創作中畫家往往不願意涉及死亡題材,但我覺得這是活著的一部分,於是試著做了。

Hi:“自留地”是一種個體精神的領地。當你在繪畫村莊系列時,你認為那更多是你自己的精神領地,還是曾在村莊裡所見的他人精神領地呢?

關於“自留地”我個人覺得是個既土氣又巧妙的詞語,

曾經的自留地是大家寶貴的私人財產,如今寓意精神領地,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同樣是一塊異常珍貴的領地

。我這次展覽取名自留地是為了有所啟示,同時也啟示自己,我們創作繪畫的意義和初衷。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 《拾柴火的人》

60×50c

m

布面丙烯

20

20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 《提鐮刀的人》

60×50cm

布面丙烯

2

02

1

從文學中汲取養分

Hi:你曾說,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對你的村莊系列影響很大,你認為這種影響對你體現在哪些地方?

:我衷心感激劉亮程老師帶給我們寶貴的文字,他教會我如何以一個偏僻的視角去觀察感受一切。

(請橫屏觀看)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陌生的村莊》60×280cm布面丙烯2020

Hi:你喜歡文學,你認為文學與繪畫相通在何處?

:我覺得幾乎所有藝術都是相通的,選擇文學作為內在借鑑和學習,是因為

我覺得文學往往是走在藝術的前列,衝鋒陷陣一般,文學往往是先驅

。以我現在的眼界來看是這樣的,但我同時覺得藝術是變化著的,會有無限可能,期待自己能夠完成的更好。

H

i:

在你的村莊系列中,讓人感覺人物常被淹沒在模糊且陰鬱色調的村莊環境中,這樣的處理是如何構想的?

關於我畫的村莊為何喜歡斑駁、模糊,我想內在因素主要是因為村莊正在消失的緣故,它逐漸在我們的視野裡模糊。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提鐵鍁的人》60×50cm布面丙烯2021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洗衣服的人》木板丙烯60×50cm2020

H

i:

在《面對往事的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等作品中,能看到你似乎一直在思考和追問一些關於存在和意義的問題。你認為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說說(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這幅畫吧,這個名字,高更大師也用過,他的那幅畫名字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我省略了“我們是誰?”畫這樣終極天問的作品對我是一個比較大挑戰,一是尺幅的挑戰,二是內容上的挑戰,三是自己內心是否真有這樣的終極天問,這需要強大精神去支撐畫面。內容上主要是第三幅葬禮,在中國人傳統思想裡是不願意提及死亡的事兒,這是我這次最大的一個挑戰吧。同時我學習了劉亮程老師描寫死亡時的坦然和讓人哭笑不得的感受。

“他們說你昇天了,韓老二,他們騙你呢。你被放進一個坑裡埋掉了。幾年後我經過韓老二的墳墓,坐在上面休息,我自言自語說了一句。”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 《面對往事的人》

60×50cm

木板丙烯

2

021

H

i:

《蘋果》這件作品容易讓人想到聖經伊甸園的故事,你是如何思考這件作品的?

:《

蘋果》這幅畫表現的是關於生活中和人相處付出和得到,給予與索取的寓意,人既是群居動物,但又極不適應

群居,這幅畫思考了人與人的關係。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 《蘋果》

80×60cm

布面丙烯

2020

繪畫是

置之死地而後生

H

i:

你為什麼會認為繪畫是一股傻勁,明知死路的一條路?這是一種虛無主義嗎?或是悲觀主義?

我覺得繪畫是一股傻勁,繪畫應當堅持自己認為要堅持的東西,甚至是偏執,比如別人說這個鄉土風不行太土了,你不能這麼畫了,可我偏在其中去探索,但

我畫鄉土又區別於寫生,我需要認真去感受鄉土

,作為內在去尋找某些東西,我覺得要深度理解鄉土,絕不是去農家樂體驗幾天,到農村生活體驗,甚至不是在村裡住上幾年就能體會一個村子。而我覺得死路一條,是對繪畫的決然,走一條更僻遠的路,

藝術是需要“犧牲”的,唯有置死地才能後生

張炯:用鄉土繪畫,追尋心中的太陽

張炯《又一個春天來臨》50×40cm壁畫2020

H

i:

你很喜歡談人性,你認為人性究竟是什麼?

對於人性,我膚淺的理解為

感同身受即人性

Hi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