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北宋大文豪蘇軾多才多藝,不僅詩詞、散文筆墨酣暢,而且書法、繪畫堪為一絕。他的散文平易自然、筆力縱橫,揮灑自如、雄辯滔滔,不僅在北宋影響很大,而且也讓後世欽佩不已。東坡先生雖然一生命運多舛,但是他一直都是隨遇而安,充滿豁達情懷。

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每到一處,先生不僅置地安家,還結交當地朋友,更有很多僧侶道士及隱者也慕名與之結交。有一次他拜訪了一位隱士,便留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好文。下面就分享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放鶴亭記》(節選)作者:蘇軾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

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此文作於北宋元豐元年11月,當時蘇軾知徐州。有一位名叫張師厚的隱者,隱居於徐州雲龍山,自號雲龍山人。後來他遷於東山之麓並建亭其上,自馴二鶴,鶴朝放而暮歸,白天就翱翔於天地間,所以將此亭命名為“放鶴亭”。蘇軾有一次應邀前往,為之作題記。

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蘇軾先讚賞了這座放鶴亭,“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好像一個大環,作者想象豐富,虛實結合。然後繼續描寫一年四季中,亭子周圍景色隨著季節變換,景物各異。春夏之交、草木齊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隨著風雨晦明的氣候變化,景色瞬息百變,寫得圖文並茂,精彩紛呈。

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接下來三言兩語就生動地刻畫了鶴的不凡神韻,“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這些仙鶴時而立在田裡、時而飛上雲天,它們自由翱翔的形態真令人羨慕。而寫鶴當然是為了表現放鶴人之樂,“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蘇軾清楚地認識到,地位不同、為樂迥異,也歌頌了隱士之樂賽過了君王。

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最後作者由鶴再聯想到自己,這位張隱士深居簡出,以放鶴為樂,也讓蘇軾有了歸隱山林之心。“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作者讚美隱士,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衣麻服、彈奏著琴絃,親自耕種、自食其力。

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最後先生向那些在仕途中掙扎計程車大夫發出邀請,“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因為東山是隱居之廬、以及放鶴休閒的地方,那麼西山就代表仕途。東坡先生深切地感受到宦海風波,厭倦了朝堂裡的爾虞我詐,寧願節衣縮食,也要清淨快樂。

蘇軾很著名的一篇短文,文情流轉動人,更有超塵出世之姿

縱觀蘇軾的這篇散文,寫景形象生動,敘事虛實結合,議論風生水起。作者讚美和欣賞隱士的放鶴亭,也表達出對山林之樂的強烈嚮往。仙鶴的清遠閒放、超然物外,正是作者盼望超塵出世的象徵,全篇看似寫鶴,其實正是以鶴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