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和王維《陽關三疊》並稱的送別詩,結句平平無奇卻飽含深情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離別。

我讀唐詩,深切感受到唐人在寫別離時的情深與大氣。

李白當年離開南京時,還寫過一首《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此詩“語不必深,寫情已足。”此言甚是。

許渾在宣城送友時,作《謝亭送別》一詩: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日暮酒醒,友人遠去,詩人心中留下的是暮色蒼茫風雨悽迷的心情。

唯一和王維《陽關三疊》並稱的送別詩,結句平平無奇卻飽含深情

當然,最知名的還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另題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陽關曲》或《陽關三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護府,王維到渭城為之餞行,寫下這首詩。這首詩它飽含著依依惜別的深情,真摯感人而不傷感,富於熱情和浪漫情調,它不僅出色地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摯情,而且成功地表達了人們離別時的一種普遍的心情,因此歷來被人稱為贈別詩中的千古絕唱。

唯一和王維《陽關三疊》並稱的送別詩,結句平平無奇卻飽含深情

在王維活著的時候,這首詩就被譜入樂府,成為有名的“陽關三疊”,廣泛傳唱,在後世更不知引起過多少離人的共鳴。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可見此詩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因為這首詩說出每個出關、送行人的內心感情,得到許多人的強烈共鳴,成為廣泛傳唱的出塞曲。

長久以來我沒有意識到這首詩的魅力。我開始覺得它的詞句都用得平淡,沒有太多的離愁別恨,後來聽人用古琴撫出《陽關三疊》來,才意識到這首詩是真的好,哀而不傷,淡淡的離愁,我捨不得故人離去,但沒有辦法挽留,你終究還是有離開。

唯一和王維《陽關三疊》並稱的送別詩,結句平平無奇卻飽含深情

甚至有人將這首詩列為七絕壓卷之作,固然因為這首詩氣韻渾厚,頗具盛唐氣象。也因為晚唐絕句自杜牧、李商隱以後,單純議論之風漸熾,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樂性都大為減弱。

偏偏就在晚唐出現了一首詩,被稱為可與王維《陽關三疊》並稱的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這首七絕則仍然保持了長於抒情、富於風韻的特點。且看原詩: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唯一和王維《陽關三疊》並稱的送別詩,結句平平無奇卻飽含深情

鄭谷,江西宜春人。他最為所知的是那首《鷓鴣》詩,也因此而被人譽為“鄭鷓鴣”。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和友人分手時所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和通常的送行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友人渡江南往瀟湘,自己則北向長安。

揚子江頭的渡口,楊柳青青;晚風中,柳絲輕拂,楊花飄蕩。岸邊停泊著待發的小船,友人即將渡江難去。淡淡幾筆,像一幅清新秀麗的水墨畫,景中寓情,富於含蘊。依依嫋嫋的柳絲牽曳著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傷離意緒;濛濛飄蕩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緒,所以說“愁殺渡江人”。

驛亭宴別,酒酣情濃,席間吹奏起了悽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許正是象徵著別離的《折楊柳》。這笛聲正傾訴出彼此的離衷,使兩位即將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馳,默默相對,思緒縈繞,隨風遠揚。離笛聲中,天色彷彿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握別的時間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詩到這裡,突然停止,富有韻味。

唯一和王維《陽關三疊》並稱的送別詩,結句平平無奇卻飽含深情

《詩境淺說續編》:送別詩,惟“西出陽關”,久推絕唱,此詩情文並美,可稱嗣響。凡長亭送客,已情所難堪,況楚澤揚舲,秦關策馬,飄零書劍,各走天涯,與客中送客者,皆倍覺魂銷黯黯也。

在資訊文明時代可令我們零距離地交往接觸,可謂真正地實踐飽嘗了“天涯比鄰”的溫暖,想想那些一別萬里,家書萬金的作古的人們,也只能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聊以自慰,身為現代人還算幸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