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一拳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都很熟悉

自隋朝時期創立科舉制度以來,我國封建社會的階層流動性就越來越強,很多在底層的人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在科舉考試大放光彩,便可以走上升官晉爵的道路,改變人生。

而我們所熟知的科舉很多人只是瞭解“文舉”,但還有一種考試被稱為“武舉”,這個考試瞭解的人就比較少了。

大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一拳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都很熟悉

在全國文舉第一的被叫作文狀元,而武舉第一自然就是武狀元。

要想獲得武狀元,是非常困難的。首先自己要有過人的身體素質、拳腳功夫,然後還有精通各種武藝,比如說射箭、舞槍弄劍、騎馬等等。

所以想要從一大批人當中脫穎而出成為狀元,還是非常有難度的。那你們知道我國最後一位武狀元是誰嗎?說起名字,其實大家都還算熟悉,他就是張三甲。

自隋朝起,武舉的出現與消失

武舉制度出現在隋朝時期,根據歷代統治者對文武兩大類的重視程度,文舉和武舉在歷代受到關注的程度就不一樣。

比如說我們知道宋朝一向是重文輕武,怕武力太強者會威脅朝廷統治。所以在宋朝武舉是不被重視的,其影響程度遠遠不及文舉。

大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一拳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都很熟悉

但在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以來,武舉的地位可以說是直線上升。因為清朝統治階級本身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比較彪悍,所以特別重視武舉對人才的選拔。

正是因為有武舉制度的存在,選出了一批武力值很高的人,在關鍵時候也可以扶大廈於將傾。比如唐朝將領郭子儀,在國家危難之際,身先士卒,平定混亂。

不過武舉制度要比文舉更早結束它的歷史,在鴉片戰爭後,清朝便取消了武舉對人才的選拔,這一項持續一千多年的考試製度也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張三甲,最後一位武狀元

我們現在就說一說一位特殊的武狀元,他便是我國最後一位武狀元張三甲。從小張三甲的家庭就非常貧窮,但就是在這個貧窮的家中,卻有些特殊,因為他們世代都習武。

大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一拳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都很熟悉

所以張三甲從小便是跟隨父輩們舞刀弄槍、學習武藝了。這樣一來張三甲一定是吃了很多苦的。不過有付出就有回報,有了這些付出,他才比一般人厲害那麼多。

光緒二十年的時候,年僅二十一歲的張三甲去往大名府報名,參加了鄉試,一路過關斬將輕而易舉地就成為了讓人羨慕的“武舉人”。

同時因為他長得彪悍魁梧,一看就是練武的好苗子,這讓主考官恭親王奕非常看好他,所以便收為己用。遇見了伯樂後,無名千里馬張三甲一下子就變成了舉世聞名的人物。

因為有大人物的重視,沒過幾年張三甲便獲得了寶貴的資格前往殿試,那可是由皇帝親自監考的最為頂尖的考試。

在殿試的時候,一把重達一百八十斤的大刀被他輕易舉起,一番秀刀技後,驚豔全場。在場的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可造之材,同時光緒皇帝也對他非常欣賞。

大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一拳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都很熟悉

加上恭親王極力推舉張三甲,張三甲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名震天下的武狀元了。

但張三甲並沒有被光緒皇帝安排上戰場,在清末之際,武狀元的重視程度遠沒有之前那麼高了,但做一個光緒皇帝的御前侍衛還是綽綽有餘的。

張三甲與霍元甲的交手

人們獲得重大成就後,都想回老家看一看,張三甲也不例外,父老鄉親們聽說這位大名鼎鼎的武狀元要回家了,每個人都很興奮,婦女老幼都奔走相告。

同時鄉親們也決定開始湊錢給他造一塊塊金匾,這樣才符合武狀元的身份。金匾之上也是刻上了張三甲的光輝事蹟,這樣一來也是集眾多榮耀於這個武狀元一身了。

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個時候霍元甲的武藝也很強,被人們所熟知。但他聽聞張三甲武藝高強,又是武狀元,便有想法和張三甲比試一番,看看誰技高一籌。

大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曾一拳打敗霍元甲,一說名字都很熟悉

在二人碰面時,張三甲自然是很高興接受了霍元甲提出的比武請求,因為能遇到一個高手上來挑戰也是對自己這個武狀元的認可了。

但是他一開始沒有直接出手,而是讓霍元甲先比劃比劃,霍元甲將一身功夫展現得淋漓盡致,可結局出乎了霍元甲的意料。

霍元甲千防萬防,可張三甲的一拳速度之快,力量之大,讓人難以招架。霍元甲對這一拳還沒有去抵擋,就已經被攻擊了,隨著倒在了張三甲家的門外。

小結

自那以後,霍元甲也不會說去找張三甲比試了,因為他也知道張三甲實力是非常強大的,自己沒必要去自討苦吃。

可惜的是張三甲生在一個腐朽的時代,武舉在那個時候限制了他,讓他難以有所作為。但這位依靠自己努力成為名震天下的武狀元,依舊值得我們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