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你怎麼看?

有人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你怎麼看?

有人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烏鴉怎麼會在晚上蹄叫,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滿天?你怎麼看?因為前面剛剛寫了一篇《楓橋夜泊》是如何構建意象畫面的文章,所以這裡就不詳細分析了,只就題主的問題作出回答。好的詩句不是簡單地意象和辭藻堆砌,在每一個意象之間都會有潛藏的邏輯關係,我們如果能夠身臨其境或者真正體會到詩人創作時候的感受,這種圓融相通的作者和讀者的理解就會建立。我們就能感覺到一首詩的好壞。其實這句詩的邏輯挺簡單的。“月落”,月亮落下去了,這已經是凌晨了啊。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烏鴉可不睡懶覺,早早就起來覓食,不就“烏啼”了麼?

有人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你怎麼看?

這是寫的凌晨麻麻亮的時候的江景,後面的“夜半鐘聲到客船”並非實時發生的,而是詩人一夜無眠,在腦海中最清醒的印象——睡不著,萬籟俱寂,唯有夜半的鐘聲一直在嗡嗡響,衝擊著腦海和心靈。這種以聲音寫寂靜的方法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一樣的,帶來的感受也是一樣的。月亮落得快,鳥兒起得早。這樣解釋可滿意?至於“霜滿天”,這裡用“霜”的白色、冰的屬性來指代寒涼秋氣。一葉孤舟天地間,寒涼秋氣四方合。這種意境,精煉下來成三個字,正是神來之筆。像這種提問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類似於說“兩岸猿聲啼不住”有問題,有一邊應該沒有猴子一樣。這都是閒的,或者說笨的,不懂得文藝作品的修辭方法和浪漫屬性。這還挑毛病,那去現代詩壇看看?你會瘋掉的。

有人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