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父親後來當上太上皇,地位顯赫,有沒有再納妾

北宋文學家蘇軾,半調侃半譏諷寫下的那首《戲贈張先》很有意思。

全詩是“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詩中的故事是說,比蘇軾年齡大出四十歲左右的張先,這人有點老不正經,歲數都耄耋之年了,愣是要娶一個十八歲的姑娘當小老婆,倆人一個還有大好的年華,另一個則今日睜開眼都不曉得明天還能不能看到太陽。

劉邦的父親後來當上太上皇,地位顯赫,有沒有再納妾

再加上張先早年做官、晚年當員外郎外加研究婉約派詞的經歷,也算跟蘇軾略有重合。

蘇軾瞧不上張先糟蹋年輕姑娘的舉動,就大筆一揮留下了這首傳世絕句,順帶手也將張先的行為刻在了每一個讀詩人的心中。

由此可見,即使各朝各代的條律是各不相同的,但基本三觀上的喜惡卻是高度重合的。

劉邦的父親劉煓,在劉邦一路混到漢朝開國皇帝時,歲數已有七十八歲。

那會兒的人納妾,總得找一個讓他人不要說閒話議論的說辭,通常就是以‘綿延後嗣“為理由。

可劉煓年事已高,又不可能天賦異稟還有強大的生育能力,並且他也不缺兒子,所以在劉邦登基後當太上皇的十年裡,並沒有再納妾室,自然也就沒有再生孩子。

劉邦的父親後來當上太上皇,地位顯赫,有沒有再納妾

除了實際生理角度這個理由以外,劉煓也怕萬一納妾,會有人調侃說閒話。

畢竟天子家的事情,民間老百姓可是十分喜歡探究一番的,田間地頭都會有民婦對皇后娘娘是不是也吃柿餅感到好奇。

更別提劉邦剛建立漢朝,時局還未從戰國、秦末這兵荒馬亂的動盪中走出來,若劉煓一把年齡還納妾的事情傳到民間,相信不僅會成為茶館閒談的話資,還會有很多文人也得寫點歌謠大加調戲。

從劉煓在歷史上為數不多留下的事蹟來看,他跟三兒子劉邦的性格可大不一樣。

劉邦的性格那可太有名了,嘴甜圓滑善鑽營,若不是因緣際會闖下了亙古未見的傳奇大業,他就是很普通的一個愛交友、膽子大有野心、不喜歡日復一日勞作的小混混。

劉邦的父親後來當上太上皇,地位顯赫,有沒有再納妾

劉煓在四個兒子裡,一向最看不慣劉邦,覺得他不務正業,整日就是找貓逗狗,既不像他的大兒子劉伯和二兒子劉喜這麼踏實勤快,也沒有妾室李氏所生的小兒子劉交那麼討喜聽話。

比起來的話,劉煓看重吃苦耐勞的兒媳呂雉,都要比對劉邦的喜愛多。

這也就能看出劉煓是一個兢兢業業,很務實本分的農民,他不像劉邦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貫徹的很徹底,總是喜歡放手一搏,單車摩托。

劉煓很識時務,生於戰國,長於嚴苛的秦朝和緊跟著的大亂局勢下,在如此朝不保夕的年代裡,劉煓安居一方,守著薄田踏實耕種,養大了四子一女,還過上了不愁溫飽的小康生活。

劉邦的父親後來當上太上皇,地位顯赫,有沒有再納妾

大約性格有點像影視作品《闖關東》中朱開山的形象,為人正派活得通透,在元寶鎮定下心種地就種了十來年,每日就是擔心收成好壞和是否下雨這些瑣事,絲毫不聞外面已經戰火紛飛打成了什麼樣子。

朱開山對於他三個兒子的看法,也跟劉煓不謀而合。

朱開山最欣賞勤勞踏實的大兒子朱傳文,寵愛機靈嘴甜的小兒子朱傳傑,前半生最鬧心的就是刺頭+膽子大的二兒子朱傳武,尤為相似的是,在朱傳武刀槍劍雨裡闖出一番名堂之後,朱開山對於二兒子的看法也有了一定的改觀。

所以可能性格相仿的人三觀也都差不多,朱開山在劇中十分專一,年輕的時候不為性感妖嬈的酒館老闆娘所動,老了更是一丁半點花花心思都沒有,一心守著老妻過日子。

劉煓一生娶過兩任妻子,髮妻劉媼生了三子一女,生下三兒子劉邦後病逝,所以劉煓又娶了李氏,倆人共度後半生。

劉邦的父親後來當上太上皇,地位顯赫,有沒有再納妾

李氏雖然是繼妻,但卻沒有一般後母的苛刻,對劉邦幾個孩子十分的疼愛,尤其因為劉邦年齡較小,更是對他跟對親生兒子劉交沒什麼區別。

劉邦登基後給父母封號,甚至一度將李氏排在了親生母親劉媼的前面,把李氏封為太皇太后,劉媼僅僅是昭靈夫人。那麼李氏德行服人,劉煓於情於理也不會再娶小妾,另生孩子,落一個不仁不義的名聲。

哪怕有這個想法,劉伯跟劉喜可能無所謂,誰當後母不是當,但劉邦與劉交估計就不太願意了。

劉邦的父親後來當上太上皇,地位顯赫,有沒有再納妾

劉邦對劉交這個弟弟十分疼愛,他欣賞弟弟的一腔才華,覺得跟他們其他兄弟都不一樣,所以自然也不會存心膈應劉交和李氏,非得給父親弄幾個小妾來徒增矛盾。

再者劉煓到了晚年的心思也與朱開山很像,朱開山開山東菜館又因戰火紛飛朝不保夕之後,朱開山攜老妻和大兒子回家鄉修房子、修墳就已經有了落葉歸根的想法,覺得還是跟老鄉坐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的日子適合安度晚年。

劉煓在當上太上皇之後,前幾年在宮裡開闢菜地,找尋種地的感覺,後幾年更是思念故土,劉邦為了寬慰父親,將故鄉的鄰居都移居到新修建的新豐城裡,劉煓又回到可以跟鄉人喝酒鬥雞的日子中後,每日都過得十分開心,更是半點都沒了納妾的想頭。

劉邦的父親後來當上太上皇,地位顯赫,有沒有再納妾

從劉煓的做法來看,老話所說到了知天命之年,人就會追逐內心最想要的事物,是很有道理的。

有如張先一般,覺得歲數不多,要及時行樂,趕緊娶個小老婆開心一下的,也有像劉煓這樣喜歡落葉歸根的,更何況自己兒子已經當了皇帝,再沒什麼能阻擋達成夙願的壁壘。

所以不想納妾,就是真的不想要。

估計對於劉煓來說,與其納妾從年輕人身上找那麼點徒勞無功的活力,還不如跟老友和老妻聊聊過往,來得舒心和感慨萬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