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辯證思維看《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看淡,忘身以全

以辯證思維看《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看淡,忘身以全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貪寵厭辱,人之本性

,君子小人同也,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寵則揚揚,辱則慼慼,心氣若水上浮萍,隨得失而起伏不定。然“

榮寵旁邊辱等待

,不必揚揚;困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慼慼。”

為寵辱所制者,只會虛耗精神,羈絆思想

,知非而不敢言,見是而不能行,瞻前顧後,與道背離。

人際事物之交流,勢利是常態,寵辱得失又何必介懷。寵辱,若陰陽、冷熱,是單純相反之力量,無有上下分別。

寵者積極,若陽光雨露,是肯定之力量,受之者喜,如遇熱膨脹,洋洋得意,是個性之張揚;辱者消極,若風霜刀劍,是否定之力量,受之者悲,如遇冷收縮,鬱鬱寡歡,是人心之壓抑。兩者正相反對,乃有差異之統一,各有其用,缺一不可。

寵而不辱,令人膨脹、得意忘形,若大木只有雨露、未經風霜之洗禮,疏而不密,散而不材,不堪重用,難成棟樑;辱而無寵,使人壓抑、妄自菲薄,若幼苗只歷風霜、無有雨露之滋潤,難以成長,發育不良,不能大用,難成大器。唯寵辱並重,冷熱交替,讓人心時而膨脹,時而收縮,在膨脹與收縮間,排除邪念妄想,無有榮辱之看不開;在膨脹與收縮間,變得堅韌不拔,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在膨脹於收縮間,使人茁壯成長,自信內斂成棟樑之才。

墮身於濁世,紛紛擾擾,目眩神迷,不唯寵辱,此身亦吾人悠遊之大患。隨身而來之慾望,若野馬桀驁,一念不覺,便肆意橫行,成引禍之媒。

目要好色,耳要音聲,口要厚味,形要美服,四肢手足要遊玩逸樂,凡此種種,若不得者,則煩惱苦悶,不得安寧。於是,夜以繼日,苦身疾作,營營苟苟,甚至鋌而走險,只為浮華之享樂,勞形害神,為欲所累,形骸反成桎梏,人生頓成苦役。是故,“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何必執著於肉體之樂,逞欲勞形之所得,不過一時之歡愉,如飲海水,愈是滿足愈是不滿。“欲不除,似蛾撲燈,焚身乃止”,應貴身愛身,不在欲上拖泥帶水,當行則行,當禁則禁,順其自然而不縱,如此方可保身無恙。

人之快樂不在自私之享樂,正相反,“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蓋因“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人行善時,善亦反作用於人,令人從內心升騰起一股暖流,昇華整個身心,因而虧心之人,常欲行善以自我救贖。是故,當超越個人之狹隘,胸懷天下,無慾忘身,發揮己之潛能,為人類之幸福而奮鬥,讓靈肉從慾海中解脫,達至真正快樂之彼岸。

寵辱若驚,心中小我放不下;耽於享樂,世間浮華看不透。何須介懷,寵辱共蒂,各有其用,無有分別,只是隨人喜好,而有上下之說。何必汲汲,身之所樂,其果樂邪?來去匆匆,無非虛妄,勞形傷神,又是何苦。塵世本無煩擾,只是庸人自找。至譽無譽,至樂無樂,當放下小我,無視無聽,任人譭譽,不為名牽;當心懷天下,無慾無私,心如止水,不為形役,榮辱看淡,忘身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