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悟時月在心

月夜裡,月亮高高地懸在半空中,樹的葉和枝椏都在大地上留下許多斑駁的痕跡,宛如一幅幅抽象的水墨畫,人間處處彷彿都充滿著詩情畫意。人若不在情景裡,是很難想象得出這些陰影的對應物來的,很容易就會誤作種種幻象。

公園的樹底下來了一對情侶,男孩將一束鮮花獻給女孩,緊張地問道:“喜歡嗎?”

女孩似乎有些不屑,回了句:“不稀罕,明兒還不是要蔫了,丟去的時候反而讓人傷感。”

男孩一聽就心急了,顯然不知道女人有時是會把話反過來說的,於是信誓旦旦地說:“那你喜歡什麼?就算天上的月亮我也要給你摘下來。”

女孩的臉上頓時生起了幾分得意的顏色,卻不動聲色的和了句:“你猜對了,我就是喜歡天上的月亮,你給我摘呀!”

最終男孩沒能兌現諾言,但似乎並不影響彼此的心情,一陣咯咯的笑聲過後,公園裡留下兩條長長的依偎身影。

掬水月在手,悟時月在心

其實,唐人於良史在《春山夜月》就曾留下過“掬水月在手”的詩句,宋人朱少遊也寫過一首叫《掬水月在手》的詩,都分明告訴人們手捧起一捧水,月就好像在手裡一般,其實“摘月”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水月非實,《摩訶僧初祗律》裡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佛對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波羅奈城裡有五百隻猴子,見到水井裡有月影,於是猴王吩咐眾猴把水中的月亮撈起來,但最終都沒有成功。

佛家常常用水月來比喻事物的虛幻,形容追求這些虛幻的事物如同“水中撈月”一樣乃是枉費心機。宋僧雷庵正受也曾留下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詩句,比喻水月非實,因為真月只有一個,在因緣條件的作用下,有水就有月影,就會出現“千江月”的景色,欲水中撈月註定不可得。

禪宗也常常用指月來教人開悟,看見月亮就要忘記手指,心中有了月光就要忘記月亮,悟時月在心,心即是月;將眾生的心比喻為那個真月,永珍不過如同“千江月”般乃心之“妙有”顯現,其實一切都離不開自己的心。

日本名尼叫千代野曾經精進勤修三十多年未能開悟,一直重複著擔水的工作,直到在一個月色很美的晚上,她看見圓月在水中搖晃著,若有所思,突然間,那破舊的桶箍斷了,水桶打翻在地,水漏光了,水裡的月亮也消失了。千代野也在此刻頓然開悟了。後來她留下一首著名的禪詩——《無水也無月》,其中一段寫道:

這樣的方法和那樣的方法,我盡力將水桶保持完好,期望脆弱的竹子永遠不會斷裂。突然,桶底塌陷,再沒有水,再沒有水中的月亮——

在我手中是空……

千代野的這首《無水也無月》禪詩是有很深寓意的:一來水月非實,二來裝水月的容器水桶也不是永遠牢固的,三來無論用什麼方法也不可能長久保持完好;暗指人、事、物皆“無常”,最後都“在我手中是空”。

掬水月在手,悟時月在心

“掬水月在手”不過是幻象,得月應是月在心,悟時心即是月。換言之,開悟的人,是不會再受這些幻象所繫縛的。

佛在《金剛經》裡說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何謂如來?佛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不來不去就是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是現象,不生不滅是本質。

唐人劉希夷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實花不是去年的花,人也不是去年的人,從佛家“無常”的觀點看來,花與人每時每刻都不相同。

這千百年來,青山元不動,舟楫自來去;青天還是那個青天,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宋僧釋心月曾作過一首叫《示圓闍梨偈》的偈,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若塵盡則光生,便可“照破青山萬朵”。

那個夜裡,我後來這樣想著想著就入夢了,夢見我的心變成了一隻月亮,夢見自己變成了一朵白雲,在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中無拘無束飄來飄來……

掬水月在手,悟時月在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