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師》上演職場老好人:為何你越討好別人,越遭人嫌棄?

李辰丨主播

《女心理師》上演職場老好人:為何你越討好別人,越遭人嫌棄?

“我這麼費力討好,

他們憑什麼不喜歡我”

電視劇《女心理師》中,有一位來訪者小莫是非常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同事們在KTV唱歌,給他打電話問能不能幫忙做個PPT,他雖然已經在下班的路上,卻還是說了“好的”;

大家聚會都不願意帶他,即使有不得已讓他參加的聚會,也都是為了讓他擋酒、買單;

好不容易有一次同事叫他聚餐,他專門去做了個頭發,在理髮店被忽悠辦了5000塊的卡,只能笑而不語;

沒想到這次聚餐同事們偷偷改地點沒有告訴他,第二天他還主動給大家買奶茶,說自己忘了參加聚餐……

小莫為了別人犧牲了自己,按理說他應該能獲得大家的喜歡吧。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同事們不喜歡他,孤立他,理髮店的小哥嘲笑他,大家似乎都不喜歡他。

《女心理師》上演職場老好人:為何你越討好別人,越遭人嫌棄?

有的專案從頭到尾都是他做的,最後卻是同事領功勞,他的沉默不語被當做好欺負,被當做理所當然。

很多網友都表示,小莫的經歷太真實了,就像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樣。

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表面的平靜,卻沒能換來他人的喜歡。我們委屈自己,討好別人,一腔熱情換來了冷眼。

《女心理師》上演職場老好人:為何你越討好別人,越遭人嫌棄?

即使有時候,我們的委屈求全讓別人滿意,讓別人感謝我們,那也只能換來短暫的滿足。

因為我們知道,下一次討好很快就會來臨,下一次我們還必須做那個老好人。

幫一個人帶飯不要錢,就會有下一次;幫一位同事做PPT,就會有另一位同事找你幫忙;忍耐了這一次不爽,下一次就不能發脾氣。

討好型人格,也許會被人敬,卻很難被人愛。

《女心理師》上演職場老好人:為何你越討好別人,越遭人嫌棄?

討好,

其實是一種索取

也許我們也會對自己的討好感覺到無力:

我這麼努力了,別人為什麼還是不喜歡我,為什麼還是孤立我,排斥我?

討好背後的心理邏輯是:我努力討好你,你就要接受我。如果你不接受我,我就會生氣。

討好型人格,看起來無慾無求,看起來什麼都不要。

實際上,喜歡討好的人在索取更無形的東西,他們想要更多的情感回饋,那就是他們需要別人愛他們,需要別人給他們認可。

他們在用對自己的傷害,來換取別人的同情,換取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蛤蟆先生患上抑鬱症,明明已經非常痛苦,可是坐在諮詢室,諮詢師問它“你感覺如何”,他還是回答了“挺好的”。

只有回答挺好,才不會麻煩別人,只有自己不惹麻煩,才會獲得懂事的標籤。

討好別人的時候,都是有條件的。

條件就是——你們必須親近我,必須誇獎我,感謝我的付出。

但是,討好型人格很難有真正的朋友,很難獲得真正的愛與認可。

因為他們在討好的同時,也在防禦著。

他們用道德感,用清白感,把自己與別人隔離開。他們這麼好,這麼高尚,別人是卑劣的,弱小的。

即使他們獲得了別人的認可,那也是曇花一現的滿足。

他們知道,自己其實有兩幅面具。

一副面具叫做“真自體”,遇到事情的時候,在心裡叫囂著“又讓我幫你?你自己沒手嗎?我這次一定拒絕你”!

還有一副面具叫做“假自體”,這幅面具乖巧懂事,從來不敢拒絕,嘴上說的永遠都是“好的,行,沒問題”。

他們知道,別人的認可是給那個“假自體”的,那副他們自己都討厭的假面具,而不是大膽拒絕的真實自我。

《女心理師》上演職場老好人:為何你越討好別人,越遭人嫌棄?

討好型人格,

是家庭贈予的“禮物”

心理學家米基·法恩曾說過: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長大後習慣對別人討好的孩子,都是被父母“訓練”好的。

《女心理師》中小莫就是如此,小時候他性格比較內向,遭受過校園暴力。回到家告訴父母后,父母給他的迴應是“你要多反思自己”“忍一忍就過去了”。

於是,他學習到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是——

忍一忍就好,維持表面平靜就好,別人開心就好。

長大後,他依然會用這一套行為模式對待他人。

別人欺負自己,那一定是自己不夠好。生活不如意,那就多反思自己的問題。

《女心理師》上演職場老好人:為何你越討好別人,越遭人嫌棄?

本來應該向外打出的一拳,變成了對自己的一拳又一拳。

“討好別人就能有利可圖”,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錯誤引導。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根據父母的行為,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

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一個幾歲的孩子,你和另外兩個比你高大一倍以上的人,生活在一座孤島上。

你的衣食住行,都要靠這兩個高大的人提供,你的情感需求,也要靠他們給予。

那麼,如果他們經常對你非常苛刻,經常挑剔你,讓你自己反思自己,經常貶損你,那麼你會如何?

那兩個高大的人,就是父母。

那個弱小的孩子,就是童年時候的你。

如果孩子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足夠好的,不用察言觀色也值得被愛。

可如果他們從小的各種需求都被拒絕,從小就被父母否定,他們只會調整自己,讓自己適應父母的行為:大概我就是要反思自己,大概我真的應該忍一忍就過去,大概我真的要學習察言觀色。

為了不被拋棄,為了維持現世安穩,除了委屈自己討好他人,他們別無選擇。

沒有人天生願意取悅別人,只不過他們也沒有被好好愛過,沒有被寬容過。

《女心理師》上演職場老好人:為何你越討好別人,越遭人嫌棄?

讓所有人滿意,

簡直是痴心妄想

討好型人格看起來人畜無害,其實他們也是一種控制型人格。

他們害怕別人不開心,他們希望自己可以透過討好,換來皆大歡喜。

也就是說,他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控制別人的情緒。

但是,別人的情緒,別人是否開心,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他們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更無法透過討好,換來他們的開心喜悅。

如果你是討好型人格,如果你也想改變,不妨試試下面三個辦法:

第一,不責備討好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在討好別人,委曲求全之後,總是會責備自己。在心裡默默罵自己懦弱,勒令自己下一次一定要學會拒絕。

但是,如果別人是一個討好型人格,我們會苛責他們不易改變嗎?

不會的,我們知道,他們只是害怕衝突,他們只是想要讓別人愛他們。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該給自己多一點寬容,是不是也應該接納這個不容易改變的自己。

抱抱自己,告訴自己“渴望被愛,那不是我的錯。

不忍心拒絕別人,那不是罪大惡極”。

學會愛自己,學會與自己對話,不再苛責自己,才能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第二,試著麻煩別人。

很多老好人都是“不易拖累症患者”,他們不敢拖累別人,生怕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

可是,如果我們不敢麻煩別人,就意味著別人很難讓我們開心,很難讓我們滿足。

那就意味著,在關係中,我們一直是戴著面具的“假自體”,我們沒有喜怒哀樂,只有虛假微笑。

只有敢於麻煩別人,敢於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才能讓關係流動起來。

不要總想著愛別人,也給別人一個愛你的機會吧!

第三,不以別人的喜怒為己任。

別人開心不開心,那是他們的事情,與我們無關。

即使他們是因我們而生氣,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緒管理問題。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他愛生氣,那就讓他氣吧,與我何干?

在關係中,一個真實的人才是可愛的人。

一個討好的人,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與喜愛。

我們不要總想著以德報怨,想著對所有的人都好。

如果我們對所有的人都好,那麼對那些真正愛我們的人,是不是不公平?

如果我們以德報怨,那麼,何以報德?

作者

,妙黛 。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還有一顆心寫作的職場媽媽,一個集正經與逗比,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90後姑娘。

換個視角看世界,發現更多可能。本文轉載於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轉載請聯絡授權。

主播

李辰 ,融媒體中心新聞主播,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