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的困境

原標題:中年夫妻困境:彼此相愛,只是不喜歡了?

作者:彬彬有理

相愛的悖論

看到某網紅題目為《我的婚姻》的一則短影片,內容有點搞笑:

老公穿著她新買的粉色涼鞋在做家務,半個腳跟還露在鞋外面。對老公的舉動,雖然她看上去一臉無奈和嫌棄,但是對著鏡頭她很真摯地表示,自己心裡是感激的。

感激什麼呢?

從心理動力上來說,我很開心地穿著你的鞋,是在表達“我想跟你融為一體”的至歡,這是親密關係中溫馨又治癒的時刻。

她在感激他的喜歡。

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多年,相對來講,不分手容易,但能夠發自內心的喜歡下去,其實很難。

我們知道,在多少婚姻當中,兩個人依然維持著形式,或者出於責任和道義的“相愛”,卻已經不喜歡彼此很久了。

有人曾經給喜歡和愛,分別下過定義:喜歡是乍見之歡,愛是久處不厭。

這也是每個人心中理想的親密關係路徑:彼此從喜歡到相愛,並且一直愛下去。

但是,有很多關係是在壓抑和互相折磨中走向天荒地老的,這與我們認知層面的理解形成了悖論。

在精神分析的視角下,可以這樣說:只要關係還在,就是“相愛”。

即便鬧到四郎對宜修“死生不復相見”的決心,兩個人也還是分不開,在弗洛伊德那裡會給你這樣的解釋:

我們除了尋找快樂,也會固守痛苦;包括無法得到的那些舊客體、遭到挫敗以及阻礙的慾望。

年輕姑娘愛上中年已婚大叔,無論是在電視劇還是生活中,這已經是不能再老的橋段了。

通常大叔會告訴姑娘:我是真的愛你。家裡那個早沒感情了,沒辦法離不了。

如果姑娘找一個單身小夥順利戀愛,就沒辦法體驗早年對得到父母之愛的無力感了,只有藉由大叔婚姻的阻礙,才能讓她重複愛而不得的心理需要。

舊壺裝新酒

熱戀時我們羞答答地問對方:“你究竟喜歡我什麼?”

然後對方的反應往往也是傻傻說不清楚。反正,喜歡或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

結婚N年後的中年夫妻吵架,數落對方一通,最後總結性的一句是:“真不知道當初我看上你什麼了?!”

可見,

從始至終人們都處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狀態裡,這就是潛意識的迷惑性。

我們可能喜歡上開朗陽光的人,也可能愛上一個憂鬱低沉的人;然而讓人心痛的是,有的人在自己完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選擇了跟一個施暴者走進婚姻。

社會學者在研究很多女性被家暴案件過程中得出一個結論:

施暴者打人,並不是因為情緒無法自控,這些人可能在外面很慫,被欺負了也不敢聲張。

回家打妻子,是他們的決策,因為不用付出代價。如果妻子考慮多種原因無法離婚,他們就更加肆意妄為了。

細思極恐,我們每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模型,都是根據早期重要關係的內化演變而來的。

如果童年父母對孩子冷漠、語言甚至身體的施暴也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孩子如果不選擇留在家裡是無法活下去的。

成年以後,雖然在意識上很想找一個脾氣溫和的伴侶,但是潛意識會嗅到和“喜歡”那些具有施暴潛質的另一半。

心理學家在治療遭受虐待孩子的臨床經驗中震驚地發現:孩子對於虐待他們的父母懷有強烈的忠誠和依戀,快樂和滿足的缺乏,完全沒有削弱親子聯結。

痛苦,就是這些孩子成年後與人交往的體驗偏好。

當遇到一個人,我們說對TA有感覺,然後進入戀愛。這個感覺,如果是父母曾經糟糕對待我們的部分而又不被意識到,這段感情日後可能會比較麻煩。

造化弄人,我們會自動過濾掉那些不熟悉的、但會對我們的人格成長和未來福祉有益的人,想想都要跺腳惋惜。

投射的失望

一個人越是對自己滿意,就越少把匱乏和期待投射在對方身上。

這樣的兩個人結合以後,在婚姻生活和個人發展方面都會更具創造性,日子越過越喜歡。

反之,“看在錢的份上”、“要不是為了孩子”等等一系列理由湊合下去的婚姻,背後都包含著大量對彼此的失望,期待一坍塌,自然就喜歡不起來了。

《聖經·馬太福音》中說:富有的,給他更多;沒有的,把他僅有的也拿走。

心理上的貧窮,會妨礙我們實現自我功能;帶著缺失感進入到親密關係中,可能困難重重。

前幾天讀了義大利作家莫拉維亞的鉅著《鄙視》,寫的是婚姻危機,儘管小說創作在20世紀中期,但其中所揭示的兩個人從相愛到相看兩厭的微妙心理過程,永不過時。

男主在一家不起眼的報社寫影評,與房東合租,收入勉強維持生計。妻子出身貧苦,起初是做打字員。在情感上,她經常流露出貧苦人們那種沮喪的企盼。

婚後頭兩年,兩人關係很和美。他們只是一味地愛,顧不上彼此品評,缺點在對方眼裡也是被寬容的,甚至是可愛的。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男主結識了一位有錢的製片人。

某晚,夫妻二人與製片人共進晚餐後,受邀去製片人家裡小聚。

可製片人的豪華小轎車只有副駕一個空位,男主竟沒心沒肺的讓妻子跟製片人先走,他自己在後面叫出租車跟著。

書中這樣描寫:“當她坐在巴蒂斯塔(製片人)旁邊時,車門還開著,她望著我,尷尬的目光中夾雜著懇求和厭惡。不過,當時我並沒在意。我果斷地關上了車門,像是關上保險箱門似的”。

到這個地方,不免感嘆男主的情商堪憂啊。

現實操作上,完全可以讓製片人開車先走,他帶著妻子坐出租。但這正是人心理的詭異之處,不經意間,一段經典的投射性認同就發生了。

妻子懇求和厭惡的目光,同時也是她對丈夫的鄙視;更準確地說,她是對自己貧窮的鄙視,這個部分恰好對接了男主內心自我鄙視的部分,因為他一直苦於被生活所迫而不能痛快追求自己的文學抱負。

直到最後女主和製片人發展成情人關係並車禍喪生,男主似乎也沒太明白,妻子為何如此地鄙視自己。

正如作者在小說結尾寫道:她在世時損害了我們之間關係的那種誤會,在她死後依然存在。

就好像我們很多的親密關係已經千瘡百孔了,除了一聲嘆息,到底也搞不清楚怎麼就這樣了。

有句名言:

沒有人是專門被製造出來彌補你的不足的,你對他人的願望,終會變成失望。

我們投射在對方身上的東西,剛好是自己需要面對的,對於這部分的覺察和成長,沒有人能代替。

真我的禁閉

如果一個家庭中,經常充滿歡聲笑語,對每個成員都是最好的滋養。

有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不能快樂,不能相互表達喜歡,可能內心認為這是在背叛父母。如果父母的關係經常烏雲密佈,子女怎敢在自己的婚姻裡放晴撒歡?

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影片中,下方有一個網友留言:

我老公經常右腳穿我左腳的鞋,我不覺得這是在喜歡我,而是要逼瘋我。

我在想,一定是一個人身上天真無邪的真我被過早壓抑了,稍微歡快一些的表現,父母就會被“逼瘋”。

比如他們經常皺起眉頭對孩子說“別鬧了安靜點”、“你能不能現實點兒”“別想了肯定不行”諸如此類打擊孩子的熱情,為了適應父母,孩子就讓自己顯得不需要那些原本自然流露的快樂。

最後總結一下,這世上很多問題的最終解決,都不是解決問題本身,而是於無形之外。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遇到困境走不下去的時候,繼續將就或者分手,這些都是現實的選擇。

最能破局讓人成長的是,能夠看清自己在衝突面前的反應以及痛苦的來源是什麼。

當痛苦可以被言說,就可以被解構;當創傷被承認,此刻你就有權決定,它們不再是創傷。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新浪女性(微博)

中年夫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