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反婚反育保平安」

「不談戀愛 屁事沒有」

「單身的我擁有情緒自由的權利」

……

越來越多年輕人對談戀愛「擺爛」了。對愛情這事,大家疲憊、沮喪和不信任。

人類真的可以不再渴望相愛了?

浪漫愛一旦結束,愛就消失了嗎?

心理諮詢師崔慶龍認為:

渴望好的親密關係,是人類的本能。而且,當熱戀結束,長久的愛仍然有可能發生,還很美妙。

前段時間,崔慶龍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分析親密關係的內容,描述了一種令人神往又稀缺的親密關係狀態:當戀人之間不再浪漫,還是可能體驗到一種毫不動搖的依賴和信任,成為「我們」。

這擊中了許多人渴望愛卻又懷疑愛的糾結心理。

崔慶龍是一位獨立執業諮詢師,在依戀心理學和自體心理學方面有著深刻的個人見解。過去一年多,他一直在微博輸出親密關係的相關內容,引起很多共鳴。

今日七夕,我們跟崔慶龍聊了聊

:當代人還能期待什麼樣的愛?我們有獲得愛的可能嗎?如果有,我們該如何去追求?

以下是我們和崔慶龍的對話:

長久相愛是可能的:

兩隻老虎變兩隻小貓

Q:

很多人對愛很失望:過了激情階段,愛就消失了。從科學角度來說,到底存在更長久的愛嗎?

崔慶龍:

激情愛的確是會消失的。

從人類的生物設定上來講,親密關係確實無法長期靠多巴胺,但是可以保持一種內啡肽式的深度滿足。

我曾經把親密關係劃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靠著人的生物和心理本能所驅動的浪漫愛情。這個階段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挑戰,這種本能服務於更古老的人類種族延續。

但是當代的親密關係,構建成了更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涉及的社會變數非常繁多,它極度考驗兩個人在情感上的互信程度、協作程度、默契程度、包容程度。在這種挑戰下,我們僅僅依靠生物本能是無法應付的。

所謂第二階段,指的是激情退卻後,兩個人還保留著對於彼此強烈的依戀衝動。

這個階段很奇妙,一個人會發自內心相信伴侶,會希望對方健康快樂,想好好地跟對方一起活下去。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圖片來源:《愛在日落黃昏時》

Q:

看你的微博留言,好多人都說自己沒體驗過,也不相信。這種內啡肽式的深度滿足,具體是怎樣的?

崔慶龍:

我記得有一位名人這麼形容自己的夫妻關係:別人吸貓,他吸老婆。

「只要和老婆聊聊天,聞聞她身上熟悉的味道,就感覺自己在吸入一個治療性的藥劑。

這就是典型的第二階段。

我見過不少高質量婚姻。這些婚姻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剩下左手牽右手的無感,他們有些過了三四十年,每天還會擁抱親吻,相互依偎在沙發上看電視,交流討論。沒有人比他們更默契,更信賴彼此,更懂得彼此,更尊重彼此。

這時候真正的利他性才會體現出來。

它不需要強迫自己去做什麼,而是隻要能給對方帶來利益,你就發自內心的滿足。

對方也是同樣的心理。

Q:

這種愛的體驗跟熱戀期有什麼不同?是不是更接近一種親情?

崔慶龍:

這個階段,我不會說它像親情,而是像友情。友情在這裡是分量很重的一個詞,那是一種喜歡和對方在一起玩耍的感覺。

一位來訪者說過一個比喻:在外面兩人是威猛的老虎,回到家以後就像兩隻小貓。

都露著肚皮四仰八叉一點形象沒有,但特別踏實。

多巴胺是猛烈的、刺激的,會給人帶來峰值體驗。

但內啡肽的感受是,人在愛中會有一種持續的沉浸感,獲得全然篤定的寧靜。

我發微博的時候,很多人留言說不相信這個東西的存在,我當時覺得太可惜太遺憾。其實這才是真正值得大家學習,才是最樸素和穩定的。

我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叫歐文•亞隆,他妻子在 87 歲那年去世,他特別傷心欲絕。兩個人相愛了 65 年,很老了還會說甜蜜的話。妻子離世後,他有時還會給她錄電視節目,完全忘了對方已經離開的事實。

他說過 :「一個人不是擁有一段關係,而是創造了一段關係。」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圖片來源:《愛在午夜降臨前》

恐婚是為了設定

止損點

Q:在你的觀察,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相信愛了,大家更願意磕 CP。

崔慶龍:

磕 CP 本質上是在別人演繹的關係裡獲得替代性的滿足。

當代人的情感需要難以獲得直接的滿足,就會想要透過其他途徑去實現。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人很喜歡雲體驗一些東西,看直播,看別人做飯、吃飯等,這是一種不用付出努力,就能夠獲得近似體驗的途徑。

建立親密關係,處理關係都是需要消耗心理能量的。

如果一個人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已經非常疲憊,那就更疲於呼叫自己的情感功能去處理關係。

換言之,人們首先想要的體驗是休息,是停止任何有付出感的行動。這時候磕 CP,吃糖似乎就成了更適合的選項。

作個直白一點的比

喻,這就像是一種「精神自慰」。

自己能解決的事,幹嘛還需要他人。

Q:恐婚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究竟在怕什麼?

崔慶龍:

本質上是因為大家都想要儘可能多地設定止損點。

大家害怕失去自由、失去自我,遭遇背叛或者受傷害。

在很多人的感受中,長期關係的收益更低。長期關係最終指向的就是婚姻和家庭,人們更希望自己享受體驗,而避開後續的責任和瑣碎。

其實我完全能理解,現在組建一個家庭,養育孩子都是非常辛苦的事。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很高,人們非常害怕自己成為家庭的犧牲品,尤其是在一個人原本擁有的就有限的情況下。

愛情必須需要建立在一個人有足夠心理冗餘的前提下。簡單來說,就是能輸得起,不管是現實層面的,還是心理層面的。

當人們輸不起的時候,就傾向於保守策略,傾向於短線操作。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圖片來源:《愛在日落黃昏時》

Q:

這種「人人都是孤島」的狀態,跟整體環境令人倦怠有關嗎?

崔慶龍:

肯定有關。我從不認為一種具有明顯集體傾向的現象是個人心理的問題所導致的,人始終是環境的產物。

人們之所以不再信賴關係,本質上是人們不再信賴這個環境。

談戀愛需要的是一個寬鬆的現實環境,它是個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情,需要一個人集中精力,投入時間。

當下社會缺少一種允許人慢節奏和他人互動的客觀環境。

我有一位朋友,他問女朋友平時做什麼,女朋友說發呆、睡覺。他以為對方是開玩笑,結果發現真的是這樣。對方不太願意走出來疏離狀態。他們的關係也沒有維持很久。

想想我讀書時,可以用一天時間寫一封信,那時候覺得談戀愛就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Q:

在一些大城市,離婚率已經高達 40%。在您的工作中,觀察到的多數婚姻狀態是怎樣的?

崔慶龍:

人的一切選擇都是在忠於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離婚率變高,那說明婚姻作為一種關係紐帶的功能正在漸漸弱化。

當人們普遍難以自我照顧時,也更難以相互照顧。

還有些正在維持婚姻的人常常是一種鴕鳥心態。我曾經問身邊的一個朋友,如果你的伴侶出軌了,你能容忍嗎?他說不能。他一方面不能容忍,一方面又根本不去關注對方,從他的描述裡,你能感覺到他的伴侶對他也是同樣的態度。

他們默契地呆在這個家庭框架裡,但是又默契地保持著這種漠不關心。

在我的觀察裡,大多數人離婚和當初對婚姻的將就有關。很多人在結婚前都缺乏家庭意識,對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將要承擔的責任沒有充分的預期。

許多人曾經認為這就是一個人到了年齡應該去做的事,但今天每個人都有了更強的獨立意識,不願意忍受委屈。

另一方面,離婚不完全是消極的,拋開那些衝動性的閃婚和閃離,它其實也是一個人最堅決的止損行為。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圖片來源:《愛在黎明破曉前》

Q:所以,

離婚也是有好處的?

崔慶龍:

離婚其實是一個人重新認識自我,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的契機。

當然,有很多婚姻關係是可以修復的,或者說它原本可以走向一種比較健康的模式。但是當出現問題時,人們很少會有這種修復意識,會下意識任由自己的情緒驅動做出一些破壞性行動。

比如說無盡的爭吵,衝突,或者是長期的冷落。在一段糟糕的關係裡,對於一個人的情緒損耗有多大,我相信每個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這影響的不僅僅是關係本身,還會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自己的事業等。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探索過很多很多人在情感深處的秘密,也見證過各種各樣的婚姻版本。

確實,大多數人就是在湊合過日子,

但我們不應該認為婚姻就應該是如此,它應當有一個可以追求和建設的目標。

高階遊戲的真正玩法

Q:

如果說創造長期親密關係是一種高階遊戲,難度到底有多高?

崔慶龍:

這個過程就好像爬一座山。第一階段,有人開車把你送到山腳下,一路來得特別平順,靠著你的本能和直覺可以把它處理好。

但到了山腳下,突然意識到前面竟然是這麼高的一座山,漫長得相當乏味。

這就像是一個人不斷進入新關係,不斷吃最甜的部分,一旦開始苦澀,就選擇放棄。

有些關係被放棄是合理的,因為它不是苦澀,而是困難,是不幸。

但還有很多關係只是因為人們的畏難心理,或者說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因為處理關係需要對於關係的認識和理解,並付出行動。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圖片來源:《愛在黎明破曉前》

Q:

在當下這種「對愛情消極」的大環境裡,有什麼方法幫我們找到長期親密關係?

崔慶龍:

我認為一個人首先要能夠了解自己對於關係的期待,自己需要什麼,看重什麼,是戰友般相互扶持,還是知己般的精神共鳴,還是像一起玩耍的夥伴。

什麼樣的人,讓你在不考慮性別的時候依然願意呆在一起,依然覺得有趣。

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一個人在關係初期的魅力常常是具有粉飾性的,長久的吸引始終關乎於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真實需要。

而關係是兩個人的事,你還要考慮對方需要什麼。兩個人的期待是否能夠達成一致?

它們最好是你不用刻意做什麼,就能夠讓對方滿意的部分。

關係的厭倦也是在發現對方身上沒有這部分,或不能給出這部分時開始產生。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大部分人在關係中尋求的是安撫,尋求額外的情緒照料。

倘若我們不能先學會照料自己,那麼關係中真正有趣的部分就會隱藏在情感缺口之外。

問自己一個問題,拋開情感要素,你願意和對方這樣的人相處嗎?

我認為好的關係,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這是基本盤,其次才是男人和女人。當然也可以是女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圖片來源:《愛在黎明破曉前》

Q:

那些能過度到全新階段的伴侶,到底有哪些共同特質?

崔慶龍:

們都有成長意識,富有同理心,也善於自省。

因為我們不可能不付出心智上的努力,就能夠擁有另一個人在情感上的依戀和忠誠。

兩個人還要能向對方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包括脆弱的部分。

有時候恰恰就是這部分在拉近兩個人的關係,當我們迴避自身脆弱的時候,就可能反向地表現出一種刺蝟般的尖銳。可能會用一種挑剔和苛責對待自己的伴侶。

就像我以前經常舉的例子,你是否願意將自己的肚皮暴露給對方,也會換來對方同樣的姿態。

還是始終保持著一個猛虎下山的姿勢,想要掌控和壓制對方,讓對方也對自己張牙舞爪,或悻悻離開?

另一方面,他們都願意把對方看作是解決共同問題的協作者,而不是製造問題的人。這種關係同盟意識,會讓兩個人更加在乎彼此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

還有,在發生衝突的時候不會迴避問題。因為迴避了關係上的問題就會製造隔閡,而隔閡就是情感上疏離的開始。

最後一點,哪怕關係真的進行不下去也沒什麼。

有時候真的是我們懂得了什麼,認識了什麼,才能夠離開一段關係,才能夠進入一段關係。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

圖片來源:《愛在黎明破曉前》

最後想問問大家,你是否為自己喜歡的人努力做過什麼?甚至放棄過一點自我需求。這些努力是否有效呢?無論是甜蜜還是傷感,來留言區一起嘮嘮唄~

本文采訪專家

年輕人愛不動了,真夫妻在擺爛